如果說未來戰爭是軍事訓練的風向標,那麼指針的一頭必須指向未來戰場和對手,指針的另一頭則連著軍事人才的培育。
當中國空軍飛行團隊參加俄羅斯國際飛鏢大賽的新聞不再登上頭條,當“金頭盔”飛行員成為軍迷心中的明星,這似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空軍訓練模式的不斷升級。如今,對於中國空軍而言,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轉變不再是一句口號,就連美國人都驚呼本國飛行員的平均飛行訓練時間漸漸被中國空軍趕上。10年前,國外同行關注中國空軍時,重點在裝備的升級和訓練模式的轉變,今天中國空軍行動能力的提升才是他們關注的焦點。
從2015年上半年以及過去幾年空軍的演習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空軍在努力構建逼真戰場,提升訓練強度。飛行人員作戰能力的基礎主要有三個方面,平台操控技術、團隊配合能力和戰場適應能力。平台操控是基礎中的基礎,也是中國空軍前60年訓練中最為關注的地方,對於年輕的人民空軍而言,這是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一階段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用數據評分標准來考核飛行員的駕駛技能。
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紅藍軍對抗為標志的模擬空戰將空中攻防作為主要的作戰訓練樣式,盡管在今天看來這一訓練模式還比較粗糙,但紅藍對抗將團隊配合能力作為訓練的目標,而對訓練結果的評估也從數據標准化上升到實實在在的毀傷對手的作戰效果上。
21世紀初,中國空軍理論界開展了空軍戰略轉型的深入探討,隨后提出了空軍戰略指導思想由國土防空向攻防兼備轉變的戰略轉型。2005年,一位空軍航空兵師長在《解放軍報》上刊登了題為“進攻是中國空軍的主要作戰任務”的文章,進攻意識逐步成為空軍的一種共識。這種共識體現在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體系對抗演練不斷深化,多機型、多兵種協同作戰,以重點目標打擊為背景的攻防演練,進攻與防御效能的綜合評估,所有這一切改變了以往以空中攻防為背景的遠近距格斗演練。
為了最大限度緊貼實戰,空軍一方面加大了戰場建設的力度,為多軍兵種合同作戰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強化藍軍隊伍建設,不僅在標識行為模式等外在層面刻意模仿對手,更在作戰理念和組織運作模式上與對手看齊,由於藍軍成員都是優中選優,對抗中紅軍的局部失利甚至整體敗北已很常見,從而徹底改變了以往為了所謂的演習效果進行編排設計甚至評判偏向的不良現象。
與此同時,中國空軍正在不斷拓展行動自由空間。2011年年初我在《航空知識》雜志發表了“空天行動自由與國家軍事戰略”的訪談文章,提出中國空軍必須不斷提升行動能力,才能有效地承擔起維護國家利益拓展和空天安全的使命。近年來,隨著周邊和相關國家不斷調整國家戰略、亞太戰略,中國沿海地區和周邊海域情況不斷。維護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為實現中國夢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是中國空軍必須擔當的使命,為了實現這一神聖使命,除了不斷提升空軍武器裝備的技術水平,通過訓練切實提高空中力量的行動自由空間和完成多種任務的能力,成為擺在中國空軍面前的嚴峻課題。
2008年以后,隨著三代機遠程作戰訓練模式的深化,通過空中加油、遠程協同指揮、大機群遠海作戰等多種訓練模式的探索實踐,中國空軍通過行動能力的提升實現了戰略輻射影響力的不斷拓展,釣魚島海域、南海遠海區域、宮古海峽等敏感區域不斷出現中國空軍戰機的身影,這種行動自由空間的拓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常態化。
此外,中國空軍還在努力探索戰訓一體,試訓一體,盡快實現裝備技術與作戰效能的快速融合。實際上,隨著1998年中國三代機的首飛,我們快速縮短了裝備技術上與先進國家的差距,但未來戰爭對裝備技術的需求並沒有減緩,而是更加急迫。新裝備對剛剛適應三代戰機的中國飛行員們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比如,適應以預警機為空中信息與指揮中心新的作戰體系,探索多種高技術戰機協同作戰的新模式,迎接四代戰機到來后的飛行技術、作戰樣式與組織指揮模式的全面更新等。
對於飛行人員而言,他們不僅要迅速熟練手中的武器,還要對未來技術保持一種高度敏感,他們必須研究和適應當代空中作戰技術、作戰樣式的飛速發展,並把這種研究成功貫穿到高強度的訓練之中。他們要把未來空天作戰對武器技術與效能的需求,變成對下一代空中裝備發展的驅動和牽引,對新裝備的研發提出關鍵性的意見和建議,並在訓練、作戰演練中創造性地開發出與新技術和未來戰場相適應的作戰理念、作戰指揮協同模式。近年來,空軍部隊試訓一體、戰訓一體、科研與作戰相結合的聯合訓練與實驗不斷深化,試驗、訓練與作戰之間的高牆被拆除了,新裝備整體作戰效能的形成周期日益縮短,一款戰機的技術升級剛剛完成,便立即在體系作戰演練中對其作戰效能進行考核與檢驗,技術向戰斗力轉化的速度進一步加快了。
除此之外,人的因素也很關鍵。2012年,美國人提出了“人的戰爭”這個新理念,這是對二戰以后裝備技術飛速發展,人們過度強調裝備對於作戰影響力后的一種反思。“人的戰爭”這一理念並不是對裝備技術發展的漠視和否定,而是認為在全球化的今天,技術的同步化發展成為一種大趨勢,任何大國想要在技術上實現絕對的壟斷難度日益加大。通過信息化手段更好實現作戰力量的組織融合,通過對人的潛能的挖掘,進一步提升人與武器融合效能的發揮,這種全新的理念對於未來空中力量的建設和發展無疑值得借鑒。人的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對於掌握高技術武器的空軍而言,如何通過教育、訓練、行動模式的轉變和實戰中的磨練,不斷提高人員的基本素質和團隊的組織融合質量,的確是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關鍵一環。(空軍指揮學院 徐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