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侵華日軍在中國華北地區建立最早、規模最大戰俘集中營之一,“太原工程隊”於近日啟動修繕,這了卻了宋建偉長久以來的一件心事,作為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局長,近年來這個地方受到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這讓他頗感欣慰。
原山西省機器廠院內,兩排古舊的舊式磚瓦房看起來毫不起眼,在70多年前,這裡卻是人間煉獄。8月5日,記者在這裡看到,雖然室外炙熱高溫,這處名為太原工程隊舊址的老平房裡卻潮濕異常,這裡便是目前中國為數不多的一處日寇戰俘集中營舊址。
在這些幽長黑暗的瓦房內部,中間是一條狹長的過道,兩邊曾是囚禁俘虜的牢房,如今這裡屋頂多處破損,木梁上挂滿了蜘蛛網。一周前,負責修繕的工程隊進駐該地,開始修繕工作。
據記載,作為侵華日軍罪行的歷史見証,“太原工程隊”是日本侵略者於1938年6月在中國建立的規模較大的幾個戰俘集中營之一,對外名為“工程隊”,內部實際名稱為“太原俘虜收容所”。司令官就是當時簽訂《何梅協定》的日方代表梅津美治郎。
長期研究中日戰爭史的太原市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文史顧問孫毅介紹,日本侵略者在1937年11月份攻破太原城后,俘虜了一些晉綏軍、中央軍、八路軍、共產黨干部及當地游擊隊、武工隊的官兵,並將其集中關押在這裡。
“這裡更像一個魔窟,被俘的人生還希望極小,因為這裡是日軍輸送戰俘苦力的重要集結地、日軍醫院血庫、細菌試驗場和日軍用戰俘活體作靶子訓練新兵殺人膽量的暴行地。許多被俘的戰士都在臨死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萬歲。’場面慘烈。”說到此,孫毅不禁神情悲憤。
“在一次人體刺殺訓練中,一名叫趙培憲的八路軍總部機要科長乘機逃脫,在其接受中外媒體採訪后,日軍的罪行才被外界知曉。”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8年6月建立,到1945年8月結束,7年間,先后有10萬至12萬中國軍人和普通百姓被關押在此。
在后來的抗戰中,這處名為“太原工程隊”的戰俘集中營最終被世人知曉。70多年過去了,集中營裡的幸存者們已相繼離世,孫毅將他們生前發表過的回憶錄整理並講給學生聽,他希望更多人能知曉這段歷史。
如今,這處侵華日軍的“魔窟”因年久失修,一度成為危房。記者探訪發現,屋內潮濕陰冷,房頂破敗不堪,牆體多處裂縫。
太原市杏花嶺區文物旅游局局長宋建偉介紹,這次修繕主要是對破損的屋頂、屋面、牆體進行修復、補充、加固,對排水系統和周邊環境進行整治。
據介紹,該工程有望在10月底完工。由於舊址以西有拱極門城牆,以南有山西國民師范舊址紀念館和日本軍部大樓,以東還與牛駝寨烈士陵園相望,當地將使該舊址成為一處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范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