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東盟已經明確了處理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建立了磋商機制。用好這些機制才有助於有關當事國在南海問題上積累共識
8月4日至7日,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這本是各方共商地區合作的一個多邊場合,但個別域外大國和域內國家以及一些國際媒體,卻熱衷炒作南海問題。
如此舉動自然不是為了真正解決南海問題。道理很簡單,把爭議拿到多邊場合炒作,非但無助於問題的解決,而且很可能激化矛盾和對立。
從吉隆坡會場內外釋放的各種聲音來看,炒作南海問題者的論調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幾類:“航行自由受限論”,毫無根據地指責中國“軍事化”南海、限制南海航行自由﹔“島礁建設凍結論”,無視是非曲直、不分青紅皂白地指手畫腳﹔“東盟集體對抗論”,惡意鼓吹東盟國家共同介入南海問題、對抗中國。
隻要對南海問題的歷史經緯和基本事實有一個客觀的把握,就不難看出上述論調是在攪渾水、拉偏架。
中國在自己的主權范圍內搞南海建設,是為了在海上搜救、防災減災、航行安全等方面提供服務,南海航行自由絲毫不會受此影響。相反,華盛頓為了便利開展不符國際法的軍事行動而人為制造“航行自由受限論”,這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南海“軍事化”風險所在。至於“凍結南海島礁建設論”,更是於法無據,於理不通。中國行使作為主權國家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的正當權利,完全符合國際法和國際慣例。華盛頓無視個別國家長期侵佔中國島礁大搞軍事建設,卻要求中國凍結合法的民用設施建設,顯然不是客觀公允的立場。
南海問題不是中國同東盟之間的問題,不應影響中國—東盟合作的大局,應放在中國—東盟關系的適當位置上。對於這一點多數東盟國家都有著理性認識。據報道,中國與東盟外長5日舉行的會談持續了近一個半小時,“談的90%都是如何合作”。由此可見,“東盟集體對抗論”在該地區並沒有市場。
當前,中國與東盟已經明確了處理南海問題的“雙軌”思路,建立了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高官會和“南海行為准則”磋商聯合工作組機制。用好這些機制才有助於有關國家在南海問題上積累共識,挑起對立和無端抹黑的做法事實上與解決問題南轅北轍。個別域內國家如果以為可以靠著域外大國撐腰,毫無節制地在南海問題上向中國發難,顯然是對地區局勢以及中國維護自身正當權益決心的雙重誤判。
美國不是南海問題當事國。南海問題在中美關系的大局中究竟該被擺放在什麼位置,華盛頓對此應該有更具現實感的思考。中美兩國就推進新型大國關系建設已達成重要共識,在雙邊以及眾多國際地區問題上也存在著廣泛的合作。隻有合作才是共同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