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武警深山執行任務突遇黑熊 跑向沼澤地躲過險情

2015年08月08日08:25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踏遍青山

漠河,中國最北端的縣城,素稱中國“北極”。唐朝詩人岑參描寫西北邊塞的詩句“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其實也是漠河的真實寫照。當地俗語雲:“6月雪、8月霜、10月一片白茫茫。”

屬於漠河的隻有兩種顏色——白與綠,武警黃金三支隊四中隊官兵就在此地興安林海執行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任務。興安林海屬於森林沼澤覆蓋區,執行區域礦調任務的官兵需要撥開一層層綠色的屏障,探尋地下的寶藏。日前,筆者跟隨四中隊礦調小分隊官兵翻山越嶺執行任務,傾聽他們的感人故事。

櫛風沐雨,日復一日的奉獻

7月18日凌晨2點50分,漠河中部西林吉鎮,朝霞初現。中隊官兵已攜裝完畢,將兵分5組開展一天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任務。從營區到作業點,還有將近60公裡距離。

大隊長李偉告訴筆者:“這個中隊擔負著黑龍江北部一帶2000多平方公裡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任務,每名官兵每天平均至少步行12公裡以上,每個月至少磨破一雙迷彩鞋。”

2011年黃金部隊調整轉型,四中隊官兵擔負的任務由原來單一的黃金勘探轉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面對新任務、新挑戰,四中隊官兵叫響“不畏艱險作風硬、苦練精兵為打贏”的口號,決心用自己的腳步丈量這片多年鮮有人踏足的原始森林。

上等兵汪隴迪笑著告訴筆者:“在這一帶,見人比見動物難,加上現在保護森林和野生動物,禁伐禁獵,就更沒有人煙,蚊虫倒是多得很。”進入深山密林作業,官兵要全副武裝,工程手套、防蚊帽等等,把身體包裹得嚴絲合縫,防止被蚊虫叮咬。戰友們肩扛樣袋在林子裡深一腳淺一腳穿梭。林深樹密,空氣悶熱,讓人喘不過氣。在中隊裡流傳著“四濕”:“早上露水打濕,中午汗水浸濕,下午樣袋泡濕,還常常被雨水淋濕。”一天裡,衣服基本沒有干的時候。中隊長張亮戲稱官兵們是興安密林裡的小螞蟻,每天都是起早貪黑,搬運著一袋又一袋土壤樣品。

“GPS指向的方向就是我們戰斗的方向。”中隊主任工程師李德新指著手中的GPS說。礦調工作要求眼到手到,順著GPS的指向,無論前面是高山、密林、河流還是沼澤,他們都要往前闖。穿梭在密林深處,每天行進十幾公裡,沒有道路,沒有通信信號,進山后就淹沒在茫茫林海之中,全靠GPS衛星定位系統引導方向。為了深入調查清楚區域內每一寸土地礦產資源的分布,他們要採集水系、土壤,目前,四中隊已完成160平方公裡區域礦調普查任務。

無悔青春,密林深處的故事

提及密林深處的故事,戰友們有著說不完的話。

“整理著裝!”中隊長張亮下達命令后,官兵們迅速脫掉上衣,兩人一組互相用眼光在對方身上仔細搜尋。原來,這是他們每天的規定動作——互相抓“草爬子”。“草爬子”又稱蜱虫,毒性很大,喜歡鑽進皮膚吸血,隻要鑽進去就不樂意出來,駐地幾乎每年都有村民被咬致死,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可是戰友們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不一會功夫,他們就找出了十幾個“草爬子”。

“現在這個時候算是少的了,四五月份的時候,一個人身上就能找出20多個。每年出隊前我們都會統一打疫苗,中隊裡的官兵沒有不被咬過的。”中隊主任工程師李德新告訴筆者。

深山裡,除了“草爬子”,還有很多“跟屁虫”,它們組成一支交響樂隊,蚊子唱高音,瞎虻唱中音,小咬唱低音,在山上像一團烏雲籠罩頭頂,對官兵們實施連續“轟炸”。

在森林裡,官兵需要時刻保持高度警惕,一點異常的聲音都可能意味著危險即將降臨。

上等兵汪隴迪回想起在山上偶遇黑熊的經歷,至今仍心有余悸。那次,他隨班長楊鑫鑫執行任務,突然撞上了黑瞎子。這是戰友們最不樂意碰著的大家伙。“那是我第一次碰見黑瞎子,緊張得心都要跳出來了。”

幸好班長有經驗:遇熊的時候不能逆風跑,跑的時候要走曲線,往下坡的方向逃……楊鑫鑫帶著汪隴迪撒腿跑向了一片沼澤地,踏著草甸子,踉蹌前進。不知跑了多遠,他們終於沖出了沼澤地,擺脫了黑瞎子。

“當時雖然害怕,但是心裡一直堅信,有班長在就一定會安全。”汪隴迪告訴筆者。

在這一片片密林裡,隻要有黃金官兵,就有講不完的故事。日復一日,他們默默無聞地在這裡奉獻著他們的青春,訴說著動人的故事。

白樺家書,穿越時空的傾訴

漠河很遙遠,因為中隊官兵平均探親路程3100公裡,最遠的將近5000公裡,來回一趟平均要花上6天﹔漠河並不遙遠,是因為戰友們的心始終與家國緊緊聯系在一起,扎根於祖國邊陲,奉獻在林海當中。

微風吹過,白樺林“嘩啦嘩啦”響個不停,似乎在訴說著美麗的愛情故事。以往,官兵們駐扎山上,在無水、無電、無信號的“三無”密林裡,一個星期才能出山一次,想要買些信紙也不是易事。“以前出野外,就隻給家裡打兩個電話,一個是我出隊了,一個是我從野外收隊回來了。”大隊長李偉說。

面對艱苦的環境,戰友們想到了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每天上山官兵們就順手拾起一些白樺樹皮,回到營區經過一晚上的浸泡,去掉裡外兩層,剩下的就是一張結實耐用的“信紙”。每當下山買給養的時候,駕駛員張雷都要捎上滿滿一袋“白樺書信”。一張張“白樺家書”就此跨越千山萬水,到達官兵們各自親人手中。

最平凡的事也是最浪漫的事,特別是在深山密林裡。雖然現在通訊發達,但是寫“白樺家書”這項傳統一直被中隊保留了下來。據說,大隊長李偉就是借助“白樺情書”收獲了自己的愛情,他的愛人也是一名黃金兵。今年,李偉的女兒已經3歲了,“我每個星期都堅持給寶寶寫一封白樺家書。”李偉是一位老興安,他在這裡已經工作了16個年頭。戰友們說,這幾年施工任務緊,大隊長真正和女兒相處的時間加起來還不到6個月。

“這些年的不容易,我怎能告訴你……長夜的那串淚滴,我怎能留給你……”一曲《妻子》道出了多少兒女情長。中隊每一名官兵都有著相似的經歷。中隊長張亮,去年剛剛結婚,愛人預產期在今年8月中旬,但從出隊到現在,還沒探過一次家。“她對我的工作還是很理解很支持的。”說到這裡,張亮臉上滿是愧疚……

“一聲號令沖向雨雪風吹,八千裡雲月裝滿心扉,我們挺進興安,融入蒼翠……”正如三支隊隊歌所唱,黃金官兵們在萬物青翠的興安林海穿梭,年年如此,默默奉獻。在這裡,橄欖綠與白樺林相互掩映,這群可愛的黃金官兵用實際行動填補了大興安嶺地區大比例尺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填圖的一個又一個空白。(王林琳 劉文舉 楊玉良)

分享到:
(責編:閆嘉琪、肖紅)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