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系統回答了“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這一戰爭指導的核心問題,提出了一整套抗日戰爭制勝之道。在當時人們對戰爭前途充滿迷茫的艱難時刻,這一思想猶如黑夜中的燈塔,為全體抗戰軍民指明了方向。回首戰爭歷史,重溫軍事經典,深刻領會其中所蘊含的科學方法,對我們今天研究和打贏信息化戰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調查研究為基礎,把戰爭制勝全部因素研清議透。調查研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全面抗戰爆發前后,毛澤東密切關注國內外形勢變化,對中日兩國國情和軍情進行詳細調查,特別是通過抗戰初期指揮我軍挺進敵后的實踐詳細研究了日軍作戰特點。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毛澤東全面把握中日雙方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乃至民族性格等因素,准確梳理出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等基本特點,做出了抗日戰爭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的論斷,提出了以全民動員為基礎、以運動戰和游擊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以殲滅戰為基本作戰要求的制勝策略。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充分印証了毛澤東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做出戰略決策的正確。
毛澤東指導抗日戰爭的實踐表明,研究和籌劃戰爭需要下功夫把握各制勝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當前我軍對信息化戰爭理論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少研究成果未能從根本上揭示制勝機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調查研究不夠,對戰爭制勝諸因素了解不透、掌握不全、理解不深,有的僅憑二手材料、過時數據甚至主觀臆想開展研究。例如對於“信息主導”,到底信息在作戰單元、作戰體系乃至戰爭系統中如何發揮主導作用﹔它的“主導性”與其他制勝因素之間是何關系,都缺乏明確且令人信服的回答。而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對從技術到戰術、從裝備原理到作戰運用各層面進行深入調研,運用從演訓場搜集的大量真實數據一一予以印証。必須緊扣現代戰爭形態的變化和敵我特點,把戰爭制勝全部因素研清議透,切實在“知”字上下功夫,做到先“知”而后“研”。不僅要注意掌握對手的軍事情況,還要加強對其政治、經濟、文化、心理等非軍事因素的調查研究,找出敵人真正的“軟肋”。
著眼國情軍情,重點研究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制勝機理。掌握戰爭規律是制勝的根本前提。毛澤東強調,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的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因此,戰爭指導者在掌握戰爭一般規律的同時,必須注重掌握戰爭的特殊規律。在研究和指導抗日戰爭過程中,毛澤東尤為強調戰爭的特殊性,指出這一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而是中日之間有著特殊時代背景、戰爭性質以及國情軍情的戰爭,一切問題都以此為依據。因此抗日戰爭不能照搬國土防衛的一般規律,不能打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而應揚長避短在廣闊的戰場上進行高度的運動戰,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以利於最大限度消耗和牽制日軍。正是基於對抗日戰爭特殊規律的研究和認識,他才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
我軍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的關鍵,同樣在於能否把握戰爭的特殊規律和制勝機理。我軍未來要打的仗,無論是戰爭目的、戰爭性質、戰場空間還是力量對比,都與美軍近年來所打的“以極強對極弱”的局部戰爭有較大差異,絕不可能是以往戰爭的翻版。因此,必須下大力氣加強對未來我軍信息化局部戰爭特殊制勝機理研究。樹立“以我為主”的思路,著重研究如何在我們選擇的時間、地點,以我們所擅長的方式,打我們設計主導的戰爭。既要重點研究如何打贏主要戰略方向上的局部戰爭,又要著眼多方向聯動,研究其他戰略方向可能的軍事行動﹔既要研究應對強敵時“以劣勝優”的戰略戰術,也要研究與弱敵作戰時“以優勝劣”的具體方法﹔既要研究建強信息化軍隊的武器平台,還要研究旨在削弱強敵信息優勢的“殺手锏”手段。隻有以中國化的方式、中國式的手段,才能從容應對多方向、多威脅、多對手的挑戰而克敵制勝。
強調戰略戰術的可操作性,通過有效的戰法手段實現戰略目標。毛澤東在研究和指導抗日戰爭過程中,把作戰問題上升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不僅提出持久戰總方略,而且制定了切實可行的戰略戰術。他對各戰略階段如何靈活運用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等作戰形式,如何在戰役戰斗上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如何處理進攻與防御、內線與外線、持久與速決、消耗戰與殲滅戰的關系,都進行了深入細致研究。歷史反復証明,戰爭指導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和對抗性,容不得半點虛假。戰爭理論研究決不能滿足於做表面文章,更不能“假大空”,必須要有實實在在、切實管用的戰法作支撐。軍事理論研究要在“實化”“細化”“具體化”上下功夫。既要從戰略的高度進行謀劃,又不能與戰役戰術脫節,要考慮到構想和概念如何細化為具體可行的戰法。要根據未來可能的作戰方向、作戰對手和作戰樣式,扎扎實實進行有針對性的戰法研究﹔既要適度超前,又要基於我軍未來可能的發展,使其盡快進入訓練場,轉化為部隊實際作戰能力。(肖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