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西方學界有關中國在南海行動的解讀不斷增多,其中捕風捉影、牽強附會的論調不少,比如有美學者宣稱中國南沙島礁建設背后涉及台海因素,甚至據此推測中國將設南海防空識別區。這種在戰略上過度“消費”中國的言論之所以能大行其道,某種程度上在於其迎合乃至配合著美國對外政策需要。很顯然,這種論調一經發酵,就可能給兩岸關系以及中國與東盟關系人為“添堵”。
美國學界創設議題、引領輿情的能力極強,這既源於美國學界深厚的研究積澱和學術基礎,也得益於美國的國際話語霸權和傳播影響力,這些使得美國長期保持“知識順差”。凡經美方創設的議題,很容易在全球“走俏”,有時“邊角料”也會被做成“主菜”。在南海問題上,這類例証就有不少。比如南海航行自由問題,這在美國智庫提出之前根本不是問題,但后來在美國學界“精心烹調”、美國政府“添柴加火”之下,硬是被做成一道符合“美國口味”的“主菜“。這是美國學界創設議題、服務和配合國家戰略利益拓展的鮮明注腳。
事實上,近代以來中國海防倉皇,海洋權益屢屢受損,中國作為受害者更注重免於其害,南海九段線、南沙島礁建設就是海洋維權、防御思想的具體體現。問題是西方學界對歷史經緯避而不究,而是別有用心加以曲意解讀,硬把中國防御之舉說成擴張的“罪証”。照此邏輯,是不是隻要戰略需要,長城——這一古代中原民族抵御外侵的歷史遺存,都能被解讀成對外擴張的軍事前哨呢?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因諸多因素所限,中國學界與美國學界還不能平起平坐,特別是在議題創設和傳播引領上。基於這一現實,筆者認為我國學界應採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術,與美方議題有交集、有交鋒在所難免,但不可一味跟著美國那些國際級專家學者的邏輯和步調,那樣容易在不自覺間成為美國主張的揚聲器和傳聲筒。
另外,我國學者在對外發聲時爭取要有預見性和前瞻性,不應隻停留在對官方表態的復述和簡單解讀上。比如南海島礁建設問題,國內智庫和學者本應事先為我國南海島礁建設預熱,營造現實需求和積極氛圍,而不只是事后解讀或詮釋其合法性和必要性,盡管后者同樣重要。
在議題創設上,我們也要善於抓美國的“問題”或軟肋,敢於對美國哪壺不開提哪壺。美國出於擔心在海上“被捆手腳”等戰略考量,迄今不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個問題中國學界雖有提及,但力度明顯不夠。我們是否可就這個問題“添把火”,幫一下美國這個“后進分子”呢?另外,美國在國際問題上有很多不成功的干預,那麼美國插手南海問題、要求多邊機制解決會奏效嗎?我們可以創造機會邀請有關利益攸關方開誠布公來探討。
總之,南海問題中的美國因素日益加重,在如何與美國在南海打好“交道”方面,中國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同時我們的學界也是任重而道遠。(中國海洋問題學者 劉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