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述森院士牽手北斗的故事【4】

“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裡”
白玉辰
1991年,美國GPS在海灣戰爭中驚艷亮相,迅速掀起以衛星導航為核心、實施精確打擊的世界新軍事變革。當時,我國衛星導航主要依賴國外技術,給國家安全埋下隱患。
國家安全命脈豈能受制於人?譚述森懷著深深的憂患,立足“雙星定位”體制,積極推動北斗一代立項,在一無經驗、二無資料的情況下,帶著團隊開始了北斗系統建設的艱難征程。當時,一方面,因為建設周期長、技術基礎不具備,參照美國GPS模式搞建設行不通﹔另一方面,按照“雙星定位”體制,要用兩顆衛星覆蓋國土及周邊大范圍地區,實現高精度定位授時服務,在工程化、實用化方面也無先例。同時,科研經費十分緊張,加之來自各方面的質疑聲,“隻許成功不許失敗”的巨大壓力扑面而來。
扛著壓力和責任,譚述森和團隊一干就是8年,他的手稿常常堆滿屋子。埋首苦干回饋的是輝煌成績:他提出的“雙收單發”“單收雙發”等多模式定位方程,實現了利用兩顆衛星大范圍高精度定位授時﹔他帶領團隊設計的出入站信號體制與地面集中式定位處理方案,實現大容量用戶快速定位報告,使北斗系統首次定位時間居世界領先水平﹔他提出的北斗集群用戶應用及指揮型用戶機設計方法,實現用戶知道“我在哪裡”、指揮機關知道“我們在哪裡”的功能,使位置報告成了北斗系統的一張最亮名片。
建成的北斗一代系統有效擺脫了依賴GPS的被動局面,一舉突破西方國家精心布設的“經緯封鎖線”。
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譚述森又敏銳地把目光投向了北斗位置報告短報文通信的全球擴展上,考慮到使用國外的商業通信衛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他力主在北斗的衛星上做點文章,從而實現全球航跡跟蹤。
“永遠不能把登山的保險繩交到別人手裡”,這就是譚述森,這就是他的憂患警醒和使命擔當。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