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前線:最勇是戰士,最親是軍人【4】

7月5日,安徽省廬江縣羅河鎮群眾自制感謝標語,向武警官兵致敬。
網絡上,軍旗獵獵高飄揚
歷次災難來臨時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抗災救災過程中,總會伴生各種話題“洪流”,應對不好,反而會產生輿情“次生災害”,甚至直接影響抗洪搶險的工作大局。
這次抗洪,軍隊聞令即動,加強一線指揮領導和宣傳透明度及親和力,尤其是在網上傳播引導方面主動作為,表現可圈可點。
軍委政治工作部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移動互聯網,主辦的“防汛救災快播”平台進駐人民日報客戶端,平台下設“權威發布”“一線傳真”“抗洪先鋒”等欄目,第一時間向媒體和網友傳遞救災進展、感人事跡和現場圖片等。
“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等軍隊自媒體在抗洪宣傳中表現活躍,文風活潑清新,頗受網友追捧,不少文章被廣泛轉載。如《他們,正給世界提供“中國軍人方案”》一文視角獨特,真情流露,且頗有見地,閱讀數輕鬆“10萬+”。被文章所感動的網友紛紛留言:“最可愛的人,心疼人民子弟兵,致敬人民子弟兵!”
近日,一張救災軍人吃“泥水饅頭”的照片在網絡上炸開了鍋,有人質疑軍隊的后勤保障水平,稱“讓抗洪官兵吃泥水饅頭是失職”。還有人對軍隊現在還是用肩扛、堆沙包這種“古老”的抗洪方式不解:我們的大型工程作業車哪裡去了?
連日來,記者加入的好多個QQ群都在熱烈討論“泥水饅頭”和軍隊野戰伙食保障,有人質疑,有人不解,有人辯解,一派“熱鬧”場面。微博、微信中相關言論更是難以計數。
解放軍報客戶端和“軍報記者”微信公眾號於7月7日分別發表文章對救災軍人“為什麼啃饅頭”進行了詳細報道,人民日報客戶端隨后也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盤點,真相大白,網友們終於明白了“泥水饅頭”與解放軍后勤保障能力毫無關系,反倒是一個軍民情深的現實故事。
可以說,無論是在抗洪救災正能量傳播方面,還是在“泥水饅頭”輿情事件的澄清和應對中,軍隊新媒體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他們讓軍旗在互聯網上高高飄揚。
1998年的洪災,2002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春節前的凍雨……這些年來,我們經歷過形形色色的災難,不變的是人民子弟兵這道綠色的屏障,始終保護著百姓的安危。
錢鐘書先生評價愛妻楊絳先生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讀過錢楊兩位先生愛情故事的人,會明白這八個字所飽含的那份深沉的愛。作為媒體人,記者一直在接受著慎用“最”字的諄諄教誨。但對抗洪救災現場的軍人,不禁想大聲說: 你們是祖國和人民“最勇的戰士,最親的兒女!”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