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札记
战争与母亲
■董 强
寻访太行奶娘,面临许多考验和挑战——翻山越岭,体力要跟得上;方言土语,听力要过得关;十里不同俗,规矩要拎得清……
远远不止这些。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吃苦受累不算什么!难的是,对历史缺乏感同身受的亲历,对战争缺乏感同身受的体验,对奶娘缺少感同身受的认知。
随着寻访的深入,慢慢地,我们发觉,只要心融了进去,反而可以拥有一种“长焦距历史观”的别样优势:没有亲历,可以用翻箱倒柜的史料“恶补”来弥补;没有体验,可以用人类良知的价值“坐标”来判断;没有认知,可以用角色互换的移情“认同”来同构。
于是,仰望太行奶娘,我们对一个哲学命题有了一些粗浅的思考:战争与母亲。
有个叫张九一的奶孩,与奶娘睡在一起时,总喜欢把腿搭在奶娘身上,那样才能安然入睡。与亲娘同在一张床上,她却乖乖地溜在一边,怎么也亲不起来。也难怪啊,奶娘奶水不够,叫上出嫁生了娃儿的女儿,喊上正处于哺育期的儿媳,一起哺育八路军后代。抗战时期,母女共哺一个奶孩,婆媳共育一个奶孩,在太行山区并不少见。奶娘,让革命者的抗战少了后顾之忧,多了些人间烟火气。
战争无情,它毁灭了一些母亲,母亲却让和平的呼唤注入心田。左权县有个马厩村,马厩村有个奶娘叫王银香。王银香奶过八路军的一双儿女,她与孩子的亲娘陈芳一起商量,给儿子取名蓝天,给女儿取名明月——太行山上的蓝天明月,多么富有诗意!那时候,多少个奶娘在期盼:打走日本鬼子,过上风清月明、艳阳高照的好日子。
战争可恨,它撕碎了母亲的美梦,母亲却让美好的向往永驻人间。任凭可恶的战争再疯狂,只要有奶娘在,它也夺不走天伦之乐,抢不了自然之美。在奶亲家眼里,一个个太行奶娘都是活菩萨:日子苦,奶水有限,她们用偏方“催奶”;奶孩缺衣少穿,她们宁肯自己多吃些苦,也要用心血给奶孩做虎头鞋、虎头帽,绣制避邪的“五毒红兜肚”。
从字体结构看,左“女”右“良”便是“娘”,这是告诫人们,善良的女子就是娘啊!战争摧残母亲,母亲却用柔软的双肩扛起了责任,用坚强的身躯消灭战争,迎来胜利,赢得和平。
向太行奶娘致敬,她们在用另一种方式,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