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邛崍
1993年9月,程秀蓮辦理完兒子余江的后事,就在親友的幫助下從部隊返回了四川邛崍。從這一刻起,趙慶珍就默默擔當起兒子的責任,堅持每半個月寫一封信噓寒問暖,天冷了就提醒他多添衣服,外出時要注意路上的車輛,盡量靠邊走,即便是因身體原因停飛,情緒低落,仍然堅持不輟,直到1998年家裡安裝了電話。這5年間,他共寫了100多封家信,安撫了程秀蓮心中的創傷。趙慶珍在部隊每次給媽媽程秀蓮寫信時,開頭都是“媽媽”,結尾落款都是“江兒”。而程秀蓮在家裡喊趙慶珍時也是“江兒”。
談到寫信,如今,在空軍航空兵某團團長李成民的抽屜裡,靜靜地躺著一封趙慶珍畢業后寫給他的信。信中,趙慶珍對戰友李成民表達了他想調到四川的想法,這樣可以離程媽媽更近,也能更好的照顧她。
1994年春節,是趙慶珍分配到部隊后的第一次春節,原本他認為自己是新畢業學員,春節可能回不去看望媽媽了。孰料,春節的前幾天,團裡突然通知他休假回家20天。高興的趙慶珍來不及寫信把這一消息告訴媽媽,就匆匆收拾行李往火車站趕。由於正值春節,返鄉的人很多,去四川成都的火車票早已賣光。經過趙慶珍四處打聽,才終於從票販子手裡買到了去四川成都的高價票。
趙慶珍先從武漢坐了20多個小時的火車趕到成都,又連忙換乘汽車直奔邛崍。這是趙慶珍第一次去四川邛崍,信中媽媽告訴他住在高埂鎮的一個小學裡教書,但具體怎麼走,趙慶珍卻一點不知道,一路上他不停向司機打聽。經過3個小時的顛簸,趙慶珍終於趕到了高埂村。
由於不知道具體位置,趙慶珍就挨個街道打聽,碰巧被余江的二姨夫看到了,二姨夫曾陪程媽媽到學校看望過余江,期間認識了趙慶珍。二姨夫告訴趙慶珍,程媽媽就住在他家裡,於是就把趙慶珍帶回了家。
剛一見面,程媽媽很吃驚,沒想到趙慶珍會這時跑來。細心的趙慶珍發現,才分別3個多月,程媽媽蒼老了許多,頭上增添了許多白發,眼角布滿道道皺紋。為幫助媽媽撫平心頭傷痛,趙慶珍就陪著媽媽走親戚,以往余江喊啥,他就喊啥,大家都把他當成了親人。他還特意陪著媽媽到烈士陵園為好兄弟、好戰友余江掃墓,聆聽著媽媽在墓碑前對兒子的訴說和思念,輕輕為她擦去淚水。
趙慶珍不遠千裡來到四川邛崍,讓程媽媽心裡非常寬慰,她就像帶著自己兒子一樣,到各個親戚家中走訪看望。親戚們也早就聽說有這麼一個守信義、重感情的小伙,內心十分佩服,很想見上一見。每到一個親戚家,免不了一番噓寒問暖。但邛崍的方言重,聽慣了普通話的趙慶珍一時難以適應,有時往往是答非所問,聊天時也插不上嘴,很是尷尬。很快,程媽媽發現了趙慶珍的不適應,當過小學教師的她就主動給趙慶珍擔當起翻譯來。一次,媽媽帶著他去親戚家,剛進門親戚就連忙招呼:“吃煙不,今年好多歲咯……”正在趙慶珍一臉茫然時,程媽媽就說:“他們問你抽不抽煙,今年多大年紀了。”不僅如此,有時媽媽還會把趙慶珍的話翻譯給親戚聽。
趙慶珍是個心思細膩的人,他為了能夠減輕媽媽來回翻譯的負擔,就主動留意起邛崍話,無論聊天還是陪媽媽上街買菜,他都會認真聽,不明白的還會向媽媽詢問。短短休假20天時間,他基本上能夠聽懂邛崍人說話。回到部隊后,他還專門找幾個四川戰友聊天,學習四川方言。
此后多年,趙慶珍堅持每年的休假都會到邛崍鄉下來,陪伴和安慰母親,耐心細致撫平悲傷,盡到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孝道。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