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傘國門恢復開放
果敢戰事對臨滄市的邊貿沖擊是直接而明顯的。3月19日下午,《環球時報》記者在南傘國門看到,有極少數的邊民越過邊界到緬甸果敢那側,也有一輛貨車從果敢方向開來。國門恢復開放。不過,車輛和人員過往極少。3月17日,在臨滄市唯一的國家一類口岸—清水河口岸採訪時,記者能聽到遠處的炮聲。盡管如此,清水河口岸的安檢和貨物進出口等工作仍在正常有序地進行。
清水河口岸的運輸司機表示,緬甸果敢打仗以后,有時候緬甸軍方不放一些車輛進來。他還說,“現在每天都能聽見炮聲。有點怕炮彈,(因此)現在跑運輸還是很危險的。”據當地邊境管理部門消息,自2月9日緬甸果敢地區爆發沖突以來,進出清水河口岸的人流、車流和貨物流都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其中人員出入境數量從2月9日前每天最多有2600多人次,一度下降到每天200多人次;進入3月,人流有所恢復,最近幾天恢復到每天1400多人次。而車流量則從沖突前每天最多的1400多輛次下降到目前的600多輛次。
2014年11月,第四屆臨滄邊境經濟貿易交易會在南傘鎮開幕。參加過邊貿會的呂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們原打算大展身手的,因為那屆邊交會由雲南省商務廳、省招商合作局和臨滄市政府共同主辦,吸引了印度、哈薩克斯坦等13個國家和地區及國內的278戶企業參展。開幕式上簽約30個項目,協議金額達188.45億元,涉及生態農業、房地產、建筑建材、物業物流、旅游開發等領域。但這場突如其來的戰事打亂了我們的計劃。現在隻希望能早日和平,方方面面能坐下來談。”
在《環球時報》記者19日結束採訪離開南傘時,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地方官員衷心地說:“希望早日恢復和平。”他介紹說,南傘鎮轄14個村委會2個社區,現有8158戶33777人,其中農業人口5735戶,27517人,勞動力1512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14309人,從事第二產業276人,從事第三產業542人,“隻有和平之后,我們才能加快發展第二、第三產業。”
“權當對面的炮聲是打雷”
總的來看,《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南傘看到的是,原來擔心戰事造成當地物價上漲現象沒有出現,環城走的電動“公共電瓶汽車”坐大半個縣城也就2塊錢,小摩托5塊錢跑全城各處,普通旅館標准間一晚上120元至160元不等,瓜果蔬菜的價格也沒有太大變化。“除了事發前兩天因大量人員涌入,特別是准備回家過年的內地商人讓旅館住宿價格提升外,后來就完全平穩了。”經營飯店的董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
其實,相比於5年前的“果敢8·8事件”,《環球時報》記者這次感受最深的是中國政府、軍方、雲南省和臨滄地方政府迅捷而果斷的反應措施。
戰事爆發不久,數萬人次的果敢邊民涌入中國國境,中國紅十字會迅速在南傘周邊及稍遠的麥地河設立難民區。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紅十字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先后搭起帳篷城,將此前散落在河邊山谷中的難民接入安置點,提供充足食物並保証醫療健康。
為減輕中國紅十字會的負擔,鎮康縣政府也為能找到就業的果敢民眾提供方便,比如說到當地旅館、超市等從事服務員行業。《環球時報》記者看到,雖說有數萬難民涌入鎮康,但縣政府所在地南傘並沒有顯得人多且雜亂。在縣城公園裡,傍晚時分出門鍛煉的民眾神情自然,而入夜之后,南傘街頭不時可見武警和公安的巡邏車輛。
臨滄市政府的邊境安全與穩定措施直接而迅速。《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臨滄市市委書記李小平率領導班子於3月17日至18日到耿馬自治縣、鎮康縣調研邊境維穩處突工作。他們首先前往耿馬縣孟定鎮山頭寨村、大水桑樹村看望慰問“3·13”緬甸軍機炸彈傷害事件的遇難者家屬。
“解放軍的進駐成了我們的定心丸與主心骨”,南傘居民孟雨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我和家人每天傍晚都要去看看停在那裡的武裝直升機。”自《環球時報》記者17日抵達南傘至19日下午離開,每天都能看到中國軍隊的武裝直升機早晚不定時在中緬邊境巡航,雙機或者三機編隊進行。此外,當防空部隊進駐125界碑附近時,許多南傘居民專門打車前往觀看。
玉石商人李潔的商鋪靠近南傘國門:“之前一到晚上就能聽到國界那邊的炮聲,讓我心驚肉亂,現在看到解放軍進駐了,心裡安定很多,權當對面的炮聲是打雷,因為感到安全與踏實了。”(邱永崢)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