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飛行的瑞士軍刀”
“陣風”是法國達索公司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制的“多功能作戰飛機”,這個機型集空中防衛、空中偵察、空對地和空對海的精確打擊以及核功能等於一身的最先進戰斗飛機,不僅一機多用,而且可以在一次飛行中實施多種功能。由於其功能多而被形象地稱為“空中飛行的瑞士軍刀”。1991年5月,“陣風”首次試飛,2004年2006年先后開始在法國海軍和空軍服役。“陣風”是法國軍隊未來30年的主力機型。
“陣風”雖然正式在法國軍隊服役已經多年,但是其高昂的價格和其性能可靠性尚未得到証實而使得國外客戶望而卻步。最近幾年,“陣風”在利比亞、馬裡和伊拉克的行動中的表現逐漸贏得了國際聲譽。在利比亞戰爭中,“陣風”是法國空襲行動的主力,從法國本土基地起飛前往利比亞上空執行空襲任務,由於採用空中加油提供燃料,使得整個行動持續時間長達9小時35分鐘,這是其它機型難以企及的﹔在馬裡戰場上,“陣風”的發動機經受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炎熱高溫的考驗,機械性能完好無損﹔“陣風”戰機在伊拉克的空中情報搜集和定點轟炸也有不俗的表現,成為“伊斯蘭國”武裝分子的一大克星。
這些實戰中的成功展示得到了“陣風”潛在客戶的廣泛認可,也為其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機會。今年2月,急需提高本國軍備水平的埃及率先訂購24架“陣風”,成為國外第一個客戶﹔一個多月后,印度終於決定購買36架“陣風”,成為最大的國外客戶。至此,“陣風”在啟用10多年后終於走向國外市場。
法國尋求在亞洲發展的機會
有分析指出,這一大筆軍火生意的成交是兩國發展戰略上相互需求性增強的結果。莫迪出任印度總理以來關注重點是提升國家防務能力,急於對正在軍隊服役的戰機和導彈等裝備進行換代更新。《費加羅報》認為,印度此舉有針對鄰國巴基斯坦和中國的意味。從經濟角度看,莫迪政府正在實施振興工業的“印度制造”計劃,尋求西方投資和技術支持是關鍵。印度購買“陣風”合同的重點就是引進法國先進技術,以便最終在本土制造這類先進武器裝備。莫迪這次歐洲之行第二站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他將參觀世界著名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顯然,這些都與推動“印度制造”工業計劃有關。
軍火工業是法國工業出口的支柱產業,在法國經濟長期陷入不景氣的狀況下,擴大軍工產品出口成為拉動國內經濟的關鍵步驟。埃及和印度成為“陣風”戰機的首批客戶無疑將促進法國軍工產品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奧朗德執政后,為擺脫法國經濟困難,把目光投向經濟持續增長的亞洲,2013年春,上任不久的奧朗德就把印度選擇為他亞洲之行的第一個國家,此后又訪問了中國和日本。目前,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令人矚目,已經成為法國在亞洲尋求合作機會的重要渠道。
由此可見,法國同印度在發展戰略上相互需求正在不斷擴大,這也正是莫迪訪問法國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深刻背景。(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 沈孝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