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王飛雪:強軍報國,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人民網>>軍事>>正文

飛雪連天摯北斗【2】

----記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主任王飛雪教授

蔡渭濱、張喆

2015年06月23日07:0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逐鹿中不辱使命

軍隊因使命而存在,軍人為戰勝而拼搏。隻有忠誠使命,才能牢記責任、敢於擔當,不畏艱險、不負重托!

面對世界導航定位領域的群雄逐鹿,我國科技工作者奮發圖強、奮起直追。

然而,通往科學高峰的道路卻是充滿荊棘,真理長河有無數礁石險灘。1995年,正在前進中的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了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該核心技術經過國內專家十年攻關未獲突破。

從海灣戰爭就已高度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在一次調研中知道了此事。看到攸關國家安全的系統工程研制受阻,他的心情非常沉重。當晚,他徹夜未眠,把以前掌握的文字資料和這次的實驗數據仔細研究對比。感到,為什麼不可以另辟蹊徑,從算法上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他連續熬了幾個通宵,反反復復推理論証,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算法。當他紅著眼睛把結果擺到時任系主任的庄釗文教授案頭時,庄教授眼睛一亮,細心地和王飛雪他們幾個年輕人,對方案進行完善,對結果進行驗証。

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得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並專門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進行論証。論証會上,王飛雪從理論到實踐,從數據到推理,旁征博引,回答質疑,得到陳院士和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

“王飛雪”的名字,在北斗業內名聲鵲起。那一年,他才24歲,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理想與現實,有時僅僅是一步之遙﹔而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卻需要經年的努力。從那時起,王飛雪正式踏上北斗導航定位的逐夢之旅。

他和同學雍少為、歐鋼從北京抱回一台當時比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以及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不到10平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別人借,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探險。

3年后,當顯示器上脈沖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先后為之奮斗的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伙子解決了!

成功的取得,既靠過硬的本領和大膽的直覺,更靠對事業的熱忱和執著。2006年,國家准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已成功運行多年,系統運行穩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指標和基本參數,隻需適當增強入站鏈路抗干擾能力、提升系統在某些特殊場合的穩健性即可。

但王飛雪教授以一個科學家的前瞻眼光,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北斗一號服務性能全面升級的絕佳機會。

如果僅僅是單純的對硬件更新,對系統性能效果提升不會有質的飛躍。雖然軟件系統已經很好,但在科學的高峰上,沒有最好,隻有更好。哪怕是創新空間再小,也要奮力一搏!哪怕創新難度再高,也要奮力一搏!

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北斗中心燈火通明,大家吃住都在機房。每當說起這段往事,同事們感到王飛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時機稍縱即逝,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次機會,我們就很有可能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追趕。”

從來好事天生險,自古瓜兒苦后甜。三個月的挑燈夜戰,幾十人的徹夜不眠,在庄釗文教授指導下,王飛雪和團隊大膽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証后應用到北斗二號上,帶動了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理論最優值!

文弱的是外表,承載的是擔當!隨著北斗事業的發展,他承擔的項目越來越多,任務越來越重,攻克的難關越來越多,取得的成果越來越顯著。2012年底,升級后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時,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表彰學校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首顆實驗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北斗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鮮為人知的是,在這項任務中,他和團隊承擔了30余項任務,是國家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