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軍報:血染戰旗,見証我們永遠的軍魂【2】

2015年07月17日09:33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血染戰旗,見証我們永遠的軍魂——在抗戰烽火中感悟人民軍隊絕對忠誠的偉大品質

大風起兮,壯士出征,英雄的鮮血浸染了田疇曠野,永遠的軍魂守望著江河山川

一聲號令,剛剛整編完畢的八路軍馬不停蹄,開赴抗日前線!

八路軍首戰平型關,日本震動!世界震動!舉國北望平型關,舉世矚目八路軍——

時任685團團長楊得志回憶說:最激烈的白刃格斗在二、三營的陣地上展開。二營五連連長曾賢生同志,外號叫“猛子”。在白刃格斗中,他一個人刺死了十幾個鬼子,身上到處是傷是血,一群鬼子在向他逼近……曾賢生同志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這個連的指導員身負重傷,依然指揮部隊﹔排長犧牲了,班長頂替﹔班長犧牲了,戰士接上指揮……沒有子彈了就用刺刀,刺刀斷了就用槍托,槍托折了就和敵人抱成一團扭打,哪怕隻有幾秒鐘的空隙,他們也能飛速地撿起石塊將日本兵的腦殼砸碎……

一寸山河一寸血,何止一個平型關!14年抗戰,殊死之戰。我軍官兵視死如歸、前赴后繼、英勇戰斗,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軍魂之歌。

從平型關南下500余公裡,在莘縣魯西抗日愛國黨性教育基地蘇村阻擊戰紀念館,記者的目光久久凝視著這樣一段文字:

在戰斗最激烈的時候,日本鬼子調來了坦克參戰。九連二排長劉勇身負重傷不能行走,便將一束手榴彈掖在腰間,待敵人的坦克來到身邊時,猛力拉響了手榴彈,在犧牲的同時炸毀了敵人的坦克。營長鐘銘新在指揮反擊敵坦克時,被飛來的彈片打傷腹部,他不顧傷痛,繼續指揮,不幸再次負傷。他捂著流出的腸子,滾出工事,與敵人同歸於盡。最后關頭,教導員邱良左作了戰斗動員:“同志們,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上好刺刀,准備白刃戰斗!”身負重傷的小號手用盡最后力氣,吹響了向敵進軍的絕響……

是役,蘇村阻擊戰——為掩護軍區黨政軍機關、主力部隊和群眾轉移,魯西軍區特三營123人英勇犧牲,僅8人生還。

大風起兮,壯士出征。英雄的鮮血浸染了田疇曠野,永遠的軍魂守望著江河山川。

1938年4月,日軍調集重兵1萬余人,分九路向晉東南地區圍攻,妄圖消滅我八路軍主力。386旅旅長陳賡受命率772團葉成煥部和689團韓先楚部沿河北岸出擊。

772團團長葉成煥本來重病在身,3天沒進米水,多次吐血。劉伯承不許他參戰,可他一再請求打完這一仗再休息。在這場粉碎日軍九路圍攻的決定性戰斗中,葉成煥率部在敵人的圍剿圈內奮勇拼殺,殲敵2200余人,一次次沖破重圍。最后一次突圍時,葉成煥剛舉起望遠鏡,就被一顆流彈擊中頭部,以身殉國,年僅25歲。和他一起壯烈犧牲的還有八路軍800名將士。

聞訊葉成煥中彈后,劉伯承不顧眾人阻攔,飛馬直奔前沿陣地,雙手抱起葉成煥,連聲呼喚葉成煥的名字,悲痛欲絕。多年以后,葉成煥當年的通信員來到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看到葉成煥的照片時,這位老人禁不住老淚縱橫,哭喊著:“我的團長啊,我的團長啊……”久久不肯離去。

毛澤東說:“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

這是一張后來發現的日軍地圖,地圖上赫然標著一個像釘子一樣的黑圈,黑圈的旁邊寫著“雙龍殘匪”。雙龍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十軍軍長汪雅臣的外號,這個黑圈是第十軍建立的一塊根據地。

1941年出山作戰時,軍長汪雅臣壯烈犧牲,第十軍撤入深山堅守根據地。日軍一直都知道這支隊伍的存在,但始終無法將其消滅。

那個黑圈,猶如一顆心臟,脈動著對黨和民族無限忠誠的熱血!莽莽林海,皚皚雪原,東北抗聯將士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中國抗戰史上“斗爭之艱苦、血戰之殘酷、時間之長久、犧牲之壯烈”的絕地戰歌。

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彪炳史冊的英雄譜﹔一部抗戰史,就是一部凝心鑄魂的基因庫。讀著一頁頁抗戰史,看著那一排排英名,每一字每一句都浸著先輩們對黨的無限忠誠——

我們的黨始終把民族命運扛在肩上,始終把人民利益挂在心頭。黨指到哪裡,我們這支軍隊就打到哪裡。一如《八路軍出師抗日誓詞》中所說:“日本帝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死敵,它要亡我國家,滅我種族,殺害我們父母兄弟,奸淫我們母妻姊妹,燒我們的庄稼房屋,毀我們的耕具牲口。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同胞,為了子孫,我們隻有抗戰到底!”

“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為了同胞,為了子孫”——這4個“為了”字字透著撼人心魄的力量,無論何時都閃耀著真理的光芒!

銘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抗戰烽火中再次接受古田會議精神的洗禮

78年前秦川大地上的那場秋雨,見証了八路軍抗日誓師大會上淚水紛飛的凝重時刻。

一聲令下,脫掉心愛的紅軍帽,換上灰色的國民黨軍帽﹔摘下紅五星,換上國民黨軍隊的青天白日帽徽……

滂沱大雨中,紅軍指戰員知道這是黨的決定,是建立抗日統一戰線的需要,但從感情上卻無法接受。不知道是誰先哭出了聲音,一張張臉,淚水直流,分不清哪裡是雨水,哪裡是淚水。

昔日滿身縷縷傷痕的紅軍指戰員要接受國民黨的改編,戰場上兵戎相見的對手要在統一戰線中結為盟友。這是一個艱難的轉變,這是一個特殊的戰場。

“我們的外表是白的,但我們的心卻是紅的,永遠是紅的。”正如120師師長賀龍在抗日誓師大會上所言,紅軍一換軍帽,考驗也就來了:如何保持一顆永恆的紅心?如何在統一戰線中鑄牢我們的軍魂?

事實上,早在換軍帽前,戰斗就打響了。

圍繞紅軍改編,國共兩黨先后展開6次激烈談判。過程不可謂不艱難曲折,目的不可謂不簡單明了,蔣介石的策略是“最后瓦解紅軍”。為了民族的根本利益和挽救民族危亡的大局,中共中央最終作了策略性的暫時讓步,同意取消政治委員和政治部,但堅決拒絕國民黨派政訓人員到八路軍來。

換上了新軍帽,也帶來了新考驗。

平型關大捷之后,時任總政治部組織部長的黃克誠受任弼時的指派,到115師調查研究部隊政治工作方面的情況。在兩個紅軍老部隊進行半個多月的調研后,黃克誠發現,就是這樣一支好的部隊,與改編前相比,作風明顯變得鬆垮,軍閥習氣開始滋長蔓延,有的以國民黨的委任為榮,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

調研情況和恢復部隊政治機關和政治委員制度的建議,迅速被八路軍總部上報中央。電報發出3天后,中共中央即復電八路軍總部:“關於恢復政治委員及政治機關原有制度,我們完全同意,請即速令執行。惟黨代表名義不妥,仍應名為政治委員。”

陳毅后來曾這樣風趣地評價黃克誠:“可別看黃克誠帶著近視眼鏡,他的眼睛看得可遠,是千裡眼。”今天,我們重讀這些史料,不得不感慨:黃克誠這雙“千裡眼”看到的是一支軍隊的生命線,看到的是一支軍隊的軍魂!

不是誰都能有這樣的“千裡眼”。當時,從蘇聯剛回國的王明主張八路軍、新四軍同國民黨軍實行“統一指揮,統一編制,統一武裝,統一紀律,統一待遇,統一作戰計劃,統一作戰行動”,這實際上要取消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毛澤東堅定地說:在全國抗戰復雜環境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不能再患兵權問題上的幼稚病,共產黨人不爭個人的兵權,但要爭黨的兵權,要爭人民的兵權,還要爭民族的兵權。

烽火硝煙中,一份重新印發的文件值得深思——1942年1月23日,毛澤東致信譚政,要求把《古田會議決議》印發至留守部隊及晉西北部隊連長以上干部。這支部隊再次接受古田會議精神的洗禮。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1929年的古田會議,人民軍隊確立了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軍魂。親歷過古田會議的羅榮桓元帥回憶說:“我們不像舊軍隊,也不像外國,我軍有特點,歷來就是反對‘我’的,用只是用‘我們’。”中國歷史上形形色色的各式軍隊,都是“我”字打頭。隻用“我們”不用“我”,道出了古田會議的精髓,回答了攸關紅軍領導權的根本問題:我們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有了這個“根”和“魂”,我軍才能迸發出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磅礡力量。

這次洗禮,再一次告訴這支軍隊:永遠都不要忘了“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這次洗禮,再一次讓這支軍隊保持清醒:必須永遠地聽黨話、跟黨走。

1942年東北抗聯抗日最艱苦的時候,蘇聯遠東軍曾提出一個讓東北抗日游擊隊組織與中共分開的方案,遭到了抗聯領導人的堅決反對。

抗聯將領周保中堅定地說:“無論條件和環境多麼艱苦和困難,我們絕不能取消東北黨組織和抗日聯軍,而應該堅定抗戰到底的決心,堅持抗聯的旗幟,堅持斗爭直到最后勝利!”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