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台限制了我們的行動,卻限制不了我們創造的膽識
高原戈壁,呵氣成霜。那年初冬,該旅受命執行一場實彈發射任務。
集全旅之力的技術骨干個個摩拳擦掌,盼望著激動人心一刻的到來。
然而,為全面檢驗該旅作戰能力,上級有意給他們出了一道難題——發射一枚拼裝的老舊導彈。
一頭連著轉型訓練成果,一頭系著全旅官兵榮譽。此役如獲成功,他們將獲得通往更高戰場的“通行証”。
每進行一項測試,官兵的心都緊張到了嗓子眼。然而,發射在即,發控台上一個瞄准儀器突然發生劇烈抖動。故障如不排除,將無法判斷導彈的瞄准精度。
該旅技術骨干分析認為,這是某電源干擾所致,隻需更換電源即可。而在場的專家卻表示,為確保發射萬無一失,建議設備返廠維修。
返廠,意味著任務推遲。對此,該旅官兵堅持己見,立下軍令狀。更換電源后,故障排除,發射如期進行,打出了同型號導彈歷史最佳精度。
發射成功了,但對決戰沙場的軍人來說,依靠外援發射導彈,終究不光彩。該旅官兵時常拷問自己:到了戰場,上哪找外援?能打實彈是不是就能打實戰?
仗怎麼打,劍就怎麼練。為了打贏未來戰爭,該旅在“地下長城”裡開始了一場“寂寞的長跑”——
為了讓尖子人才多起來、硬起來,他們從2006年起每年組織“十大創新成果”評比,廣泛開展“問不倒”“一口清”“一摸准”群眾性練兵活動,推動了人才隊伍快速成長﹔制定人才培養三年規劃,構建“總體型人才領頭、權威型人才保底、通用型人才應急”的實戰化技術人才保障體系,一舉破解洲際導彈部隊缺少“大家、高手、權威”的現實問題。
為了實現所有發射營獨立發射能實戰,隨機抽點拉出哪一個都能打,他們突出抓導彈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運用集中研討、幫帶育才、周考月查、上裝操作等方式,每年組織兩次專業技術大會考,人人登台、個個過關,培養了一批技術明白人和訓練領路人。
為了讓大國長劍出手更加迅捷,他們探索優化作戰流程,作戰准備時間縮短五分之四,大大提升快速反擊能力﹔加大密閉生存防護訓練力度,在地下“龍宮”一待就是數十天,特情處置接連不斷,有時20多個小時連軸轉,讓官兵的生理心理經受極限挑戰﹔在作戰陣地開展大型號導彈實戰化訓練,開創第二炮兵同型號部隊的先河﹔按實戰流程組織實彈發射,創造了該型導彈歷史上的“五個第一”。
強軍需要夢之隊。而今,追夢路上,該旅官兵步履鏗鏘。前不久,官兵們兵分兩路,一路西行塞外,在位移戰場上劍指蒼穹,一路蟄伏深山,在固定戰場上鳥瞰寰宇,練兵備戰如火如荼,鑄盾礪劍夜以繼日,時刻保持箭在弦上、引而待發的高戒備狀態。
回顧該旅56年的戰斗生涯,佇望他們走過的英雄之路,尋覓他們成長的足跡,我們不難發現,這支英雄的部隊,絕不僅僅有一個輝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他們具備超越歷史的精神,超越時空的目光……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