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未進軍營先當兵 立志成為“真正男子漢”(組圖)

湖北省軍區組織應征青年開展“青春有約”走進軍營”活動

2015年07月26日20:33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體驗95步槍
體驗95步槍

人民網武漢7月26日電(王倩 李林) 盛夏的江城武漢,烈日似火。7月中旬,20名胸懷參軍夢想的應征青年走進湖北省軍區,同部隊官兵和媒體記者一同開展“青春有約走進軍營”活動,提前“入伍”體驗軍營生活。

軍地聯合探索征兵新路子

今年是夏秋季征兵第三年,高中生、大學生畢業時間與征兵時間有機銜接,湖北省各地高中生、大學生應征報名和報考軍校及國防生人數日益增多。

談起今年的征兵情況,省征兵辦公室副主任周緒鐸說:“以往,每到征兵季,我們都是走出去,應征青年中有的人對部隊不了解,對參軍后遇到的困難想得少﹔還有的憑一腔熱血報名,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今年,我們不僅走出去,還與省軍區聯合,把應征青年請進軍營來,體驗軍營的火熱生活。”

活動中,他們挑選20名入伍願望比較強烈的應征青年到部隊體驗軍營一日,從他們“最關心的、最擔心的、最想知道的”問題入手,精心設置軍營體驗內容,安排部隊官兵同應征青年直接對話,集中組織參觀見學、互動交流、體驗生活等活動,實地感受軍營的工作生活和訓練氛圍,進一步堅定應征青年參軍入伍的信心。

與此同時,他們還與省委宣傳部、省內部分高校溝通,邀請40名媒體記者、高校微博管理員和網絡大V跟隨報道,進行傳統媒體與新媒體、PC端與移動端相結合的全媒體模式,以應征青年“第一視角”真實呈現多彩軍營。

“z小明童鞋z”,簡安然等網絡大v也在現場同步微博直播活動,引發廣大網友羨慕點贊。有網友留言求指路,“也想去當兵”。

“這次活動,把應征青年的‘試點式’體驗和媒體的‘直播式’”宣傳有機結合起來,在社會上形成強烈輿論效應,掀起了新一輪征兵熱潮。”策劃這次活動的該省軍區司令部動員處處長韓永發告訴記者,全方位立體跟蹤報道活動進程活動舉辦以來,電話咨詢和網上報名的人數明顯增多。截至7月中旬,該省已有160000余名青年在網上報名,從軍熱在全省燃起。

“零距離”進行軍營體驗

“沒想到兵哥哥們這麼有血性,沒想到他們這麼整齊劃一,更沒想到軍營的生活這麼精彩,雖然和想象中不一樣,但卻更加吸引我。”18日下午,觀摩完警棍盾牌操和單兵戰術演練,應征青年馮正飛一連說出三個沒想到。

20歲的他就讀於武漢生物工程學院,是一名軍迷,從小習武,憑著過硬的素質被選進學院散打隊,還未畢業便被省體工隊和數家武術學校看中,其中一個知名武校允諾,隻要他願意去,簽完合同即可拿10萬年薪。之前他一直為是否舍棄優厚的待遇參軍入伍拿不定主意,走進軍營看到美麗的營區、整齊劃一的隊列,看到官兵們在訓練場上龍騰虎躍,小馮堅定了自己從軍報國的信念:“當兵是我的夢想,成為《戰狼》裡冷鋒那樣的兵,若有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今天進軍營的體驗,讓我下定了決心,到軍營去建功立業。”

應征青年中,一位名叫張德東的小伙子,是四川綿陽人,2008年5月12日那個黑色的一天,當時在上初一的他正在午休。回想那個時候,無情的地震帶走了同學的生命,生還者的心中都十分痛苦。絕望之時,最先出現的,是身著迷彩服的解放軍。他們搜尋著廢墟之下的幸存者,給災民帶去水和食物,為他們搭起簡易帳篷。

張德東還清楚地記得,解放軍在帳篷學校中給他們上課,安慰鼓勵同學們。從那時起,他就決定,以后也要成為為老百姓可以付出生命的“最可愛的人”。在本次走進軍營的活動中,張德東參觀了軍史館、和小伙伴們一起睡過了帳篷。他認真地行了一個軍禮,說:“軍隊將是我人生的新起點,我今后會作為解放軍的一員,去幫助那些受苦受難的人們。”

該省軍區征兵辦負責人說,這次活動還有一個很重要目的,就是要通過應征青年的切身體驗,向一些社會青年展示一個最真實的軍營,改變過去一些人對部隊的刻板印象。

軍旅生活真的那麼“恐怖”嗎?記者咨詢了當兵九年的應征青年的班長肖小夏,他告訴記者:發現軍營裡可以打DOTA,用手機,部隊裡也有“網吧”......遠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嚇人。談到應征青年們關心的訓練問題,肖小夏認為,其實訓練不算苦,只是初期的不適應讓人覺得苦而已。度過了適應期,新兵們就算成長了。

長江大學應用心理學專業大三在校生付磊,今年六月份報名應征入伍,目前已經在校接受過體檢,正在進行政治考核。他說這次的軍營體驗,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實際體驗讓他看到了一個和想象中不一樣的軍營,它並不像聽說到的那樣枯燥和乏味。“軍營能夠強身健體、還能磨礪心智,鍛煉我們的意志力。對於軍營生活,我越來越期望!”

與軍中“大神”面對面話成長

如何讓應征青年消除顧慮並快速融入部隊?省軍區邀請三位軍中“大神”,面對面與應征青年進行座談交流,用自己的經歷和切身感悟現身說法,解答“好兵是如何煉成的”。

舟橋32旅的副政委薛政,聲情並茂地講述了他們部隊參與“東方之星”游輪翻沉事件,執行救援任務的事跡。“為了全力保護遇難者遺體,官兵們爬行在船體過道,即使手掌磨出血泡,也決不停下﹔為了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搜救,官兵們堅持十幾個小時不睡覺、不洗澡、不吃飯,這就是軍人,要始終把人民利益高舉過頭頂!”

有“兵痴”之稱的舟橋32旅修理營修理二連班長靳浩雷,隻有初中學歷,卻鉚著一股痴勁,對全旅40多種裝備的技術參數、工作原理、常見故障等都爛熟於心,榮立二等功一次,立三等功三次。作為一名老兵,就要像塊板橋,以踏實的姿態延伸軍旅人生的長度,這是他當兵的信條。

靚麗的“軍中女神”孫倩倩,是通信站有線連指導員,是多才多藝的文藝骨干,也是擁有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雙學位的“學霸”。這個外人看來放棄自身優越條件毅然參軍的“傻姑娘”,鼓勵應征青年們:“選擇人生道路很重要,比選擇更重要的,是沿著選定的路堅定地走下去。”

湖北工業大學的應屆畢業生張清,日前已被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專業預錄取碩士研究生,作為預征對象,他現場向應征青年們倡議:這次軍營之行,看到了部隊建設提供的廣闊舞台,將青春投入軍營,實現“大我”的價值。

19歲的彝族姑娘吳羨,是中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翻譯專業的學生,她來自雲南玉溪的一個“軍人世家”。舅舅和外公都是軍人,她從小耳濡目染,從小就立志做一名軍人。在與典型交流之后,她興奮地對記者說:“ 聽了優秀官兵們的講述,更加堅定了參軍的決心。軍營,我們准備好了!等我!”

專程從隨州趕到湖北省軍區參加活動的易立,今年讀大三。雖然還沒畢業,但他已經積累了比同齡人更多的社會經驗。他告訴記者:“我是一個農村的孩子,從小就能吃苦,父母給我取名為易立,就是希望我能夠獨立自強。為了不讓父母失望,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去做一個頂天立地的熱血男兒,並為心中的’軍人夢’努力奮斗”。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黃亞惠(實習生)、曹昆)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