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傳統步兵如何實現信息化"浴火重生"

2015年08月06日09:05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第十三集團軍某紅軍團 “抗日常勝軍”勇當步兵轉型頭雁

羅新 攝

單位名片

第13集團軍某紅軍團誕生於1927年11月黃麻起義,參加過長征、百團大戰、淮海戰役等140余次著名戰役戰斗,涌現出葉成煥、衛小堂、劉保健等一大批英模人物,王樹聲、秦基偉、洪學智等120余位將軍在該團戰斗工作過,被譽為“紅軍團”“百將團”。抗日戰爭時期,該團前身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東渡黃河、挺進敵后,創造了“七亙村伏擊戰”“黃崖底重疊伏擊戰”“神頭嶺伏擊戰”等經典戰例,在太行、太岳地區重創日寇,被譽為“抗日常勝軍”。

和平建設時期,該團出色完成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和玉樹抗震救災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先后擔負信息裝備綜合集成建設試點、成建制赴高寒山地作戰綜合試驗等重大軍事任務,連續13年被評為軍事訓練一級團。

看得見的裝備正悄然升級,看不見的“換腦”早已開始——

傳統步兵經歷信息化“浴火重生”

盛夏時節,第13集團軍某紅軍團成建制奔赴雪域高原,利用高駐高訓破解陸空聯合作戰難題。

單背槍、步兵腿、卡車輪……大軍出征前,記者走進該團採訪,眼裡所見全是“老步兵”場景。

70多年過去了,為何這支部隊依舊“輕裝上陣”?該團參謀長劉奇鋪開一張西南軍事地圖介紹說,輕裝並不代表落后,而是作戰需要。該團所處作戰環境是高寒山地和熱帶叢林,重型裝備難以發揮優勢,車到山前,就算有了“風火輪”,還得依賴“鐵腳板”。

作戰環境的限制,讓重型裝備無用武之地,卻讓輕便快捷、突擊力強的小型信息化裝備有了施展拳腳的舞台。

情報偵察是步兵的神經。“一把匕首一把槍”“抓舌頭”“送雞毛信”,曾是偵察兵的看家本領。1938年3月16日,為了探知敵情,該團前身部隊派出偵察分隊潛入黎城,為之后的神頭嶺伏擊戰提供了准確情報。1979年和1984年兩次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該團偵察兵翻老山、闖雷場,用生命換取情報。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時間來到2013年盛夏。該團參加某重大演習,進攻戰斗即將打響,擔負武裝偵察任務的官兵卻未前出,而是利用無人機抵近偵察。轉瞬之間,各種戰場參數轉化為數字信號源源不斷地傳回中心計算機,一張全方位的戰場態勢圖逐漸在熒屏上清晰起來……

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發展,加快了傳統步兵向信息化轉型的步伐。2012年,該團成為全軍首批摩步團信息綜合集成建設試點,逐步配發了無人機、傳感雷達、激光夜視儀等偵察設備,讓步兵練就了“千裡眼”,長出了“順風耳”。

偵察裝備的升級換代,只是這支部隊裝備更新的一個縮影,更多的是看不見的“換腦”——

演兵場上,依托移動通信設備構建戰場信息網絡,信息流替代了以往的吼嗓子、發電報﹔

中軍帳裡,作戰態勢網上同步共享,作戰決心電腦智能輔助,作戰命令跨級直達終端﹔

炮兵陣地,信息化指揮系統直接調用前方偵察數據,讓傳統火炮告別手動操作瞄准,精准高效……

70多年風雲變幻,傳統步兵正在經歷信息化“浴火重生”。連續數年,該團在高海拔地區開展駐訓演習,參與網上指揮對抗演練和兵棋推演,層層透析現代戰爭制勝機理,逐漸超越僅靠體能、技能稱雄戰場的傳統步兵時代,用信息化新裝備打造戰斗力新的生長點。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