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史醒言
思想醒著的民族不會沉睡
資料圖:不同版本的《論持久戰》。
一代偉人毛澤東定格在筆者頭腦中的經典畫面有兩個:一個是作戰地圖前的點煙凝思,一個是燈下的奮筆疾書。
1938年初,延安鳳凰山麓的一孔普通的窯洞。為寫作《論持久戰》,毛澤東已經奮戰了兩天兩夜。天剛擦黑,警衛員翟作軍輕手輕腳走近毛澤東,想借點蠟燭之際,趁機勸主席歇歇,可毛澤東的眼睛一刻也沒有離開紙筆。半夜時分,翟作軍送來炊事員做好的飯菜,深情地說:“主席,您吃完飯,睡一會兒吧。”毛澤東說:“工作沒有完,睡不著啊!”
一句“睡不著”,飽含了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深刻憂思和深遠擔當!8天9夜,5萬余字的巨著誕生,成為抗戰的戰略指導思想。在“亡國論”“速勝論”甚囂塵上之際,《論持久戰》像一輪噴薄而出的紅日,一下子驅散了天空的烏雲,使廣大軍民增添了打敗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勇氣和力量。我們不得不由衷地感慨:這哪裡是窯洞,分明是孕育新中國的母腹!這哪裡是蠟燭,分明是照亮抗戰前程的思想火炬!
“這個碩大無比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哈欠伸腰,我們以為他醒了,准備看他做一番偉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了下來,喝一口茶,燃起煙袋,打個哈欠,又朦朧地睡著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對中國“睡獅”的刻畫入木三分,讀之令人脊背發涼。為什麼東方雄獅在近代二百余年一度沉睡?根子上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光輝理論的指引,多少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斷頭流血而不得。直到“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直到“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歷史無數次用血的事實証明,一個民族,隻有思想上永遠醒著,才不會昏昏欲睡!
毛澤東對抗戰“三個階段”的准確預見,源於他對戰爭性質、世界大勢、中日國情軍情等的透徹了解。在延安窯洞裡誕生的《矛盾論》《實踐論》《論持久戰》等光輝著作,是深接地氣的理論,是實事求是的理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自詡為徹底的布爾什維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的王明,曾對《論持久戰》不屑一顧,賦詩嘲諷:“四億弗憑斗志衰,空談持久力何來?一心坐待日蘇戰,階段三分隻遁牌。”結果呢,“山溝溝的馬列主義”恰恰走出了山溝溝,指引全中國革命斗爭甚至深刻地影響世界格局,而王明的歪詩卻成了歷史的笑柄!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頭腦裡總是裝著一個國家和民族五百年以后的事情。沒有清晰的大戰略,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巨輪沒有舵手,如何能闖過暗礁險灘,如何將一船人的命運交付遠方?於今而言,中國夢強軍夢,就是興國強軍的大戰略,就是一個民族醒著的思想!(伍正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