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紐波特紐斯新港船廠內,第11艘先進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SSN-785約翰-沃納號已經拖出船塢,等待9月6日正式下水。該艇預計於2015年8月交付美國海軍。(資料圖)
美海軍對對手實力預判失誤
這一系列的計劃,都屬於看起來有點反常的蹊蹺事。把這些問題聯系到一起,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海軍這些年未來發展計劃的走向、碰到的問題和想要發展的方向性。
先說為什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隻造3艘就不造了,有人解釋該型戰艦是在冷戰的背景下設計的。現在冷戰結束了,不好使了。這個解釋還能說得通,那麼瀕海戰斗艦計劃的縮水用這個解釋就說不通了。
瀕海戰斗艦計劃本身是出現在冷戰之后,而且美國海軍把它看得很重,它為什麼出現縮水?如果細細的琢磨就會發現,瀕海戰斗艦計劃的縮水反映了美國海軍對未來作戰對象、發展水平預判的一個失誤。
在美國海軍最初的設想中,瀕海戰斗艦在前面,后面是航母戰斗群。在航母戰斗群的掩護和支援下,瀕海戰斗艦這樣一兩千噸的小船,可以到對手的岸邊去“為所欲為”。
等到瀕海戰斗艦實裝部隊之后,美國海軍發現之前對對手的預估和預判發生了錯誤。美國海軍現在覺得在未來作戰對象和對手面前,航母戰斗群已經不敢靠近到距離對方幾百、甚至一千、一千五百公裡的距離上。
沒有航母保護,瀕海戰斗艦就會暴露在對方空中火力的威脅下,沒辦法跟預想的作戰對象進行有效作戰和對抗,於是這個計劃就被“攔腰一刀”。總結起來就是,美國對對手的預判出現了失誤而使得“弗吉尼亞”級的瘋狂建造。
眾所周知,航母是“以強凌弱”的武器。而潛艇,則是“以弱勝強”的武器。美國海軍發現了預判失誤之后,感受到對手在不斷的強大。於是,就大量建造“以弱勝強”的武器。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