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祭甲級戰犯在水面下進行
與正式參拜等表面行動形成對照的是,靖國神社合祭東京審判的甲級戰犯是在水面下進行的。
戰后,負責扶助戰歿者遺族的日本厚生省將成為對象的戰歿者名簿交給了靖國神社。這成為事實上的祭神名單。
1966年,東條英機等14名甲級戰犯(包括獄中死亡者等)被記載進了戰歿者名簿。這是為扶助戰犯遺族的生活,基於人道主義判斷的副產物?還是日本保守派周到籌備地恢復戰犯名譽的措施?是誰在何時通過何種過程,將甲級戰犯認定為公務死亡,至今也有不清楚的地方。
當時拿到名簿的靖國神社負責祭祀的“宮司”筑波藤麿將14人的待遇定為保留。但1978年筑波藤麿的繼任者鬆平永芳迅速將甲級戰犯定位為“昭和殉難者”,進行了合祭。
靖國神社成為歷史問題
歷史問題成為巨大摩擦的開端是1980年代初期發生的圍繞日本教科書審查的爭端。抗日戰爭中日本軍隊的行動是侵略?還是進入?在這一爭論的過程中,中韓的矛頭還指向了靖國神社、隨軍慰安婦、釣魚島等領土主權。當初對日本的批評零星出現,但以中曾根正式參拜為轉折點,這些問題被總稱為歷史問題。
隨后日本首相長期放棄參拜靖國神社。1996年橋本龍太郎表示“來祭拜戰死的堂兄弟”,作為日本首相時隔11年進行了參拜,中韓兩國譴責隻要戰犯得到合祭,參拜就等於肯定侵略行為。橋本的靖國神社參拜隻此一次。
1998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日之際,圍繞天皇在晚宴上的講話內容,中日兩政府發生了摩擦。巧妙利用此時浮出水面的日本人的嫌中和嫌韓情緒,將其轉變為自身政治能量的是2001年就任首相的小泉純一郎。
小泉在任5年間,每年都風雨無阻地參拜靖國神社,雖然引發中國的反日游行等,但從日本國內政治的觀點來看,日本保守派的支持支撐了小泉長期政權。
現任首相安倍晉三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時沒有參拜靖國神社,但在重新上台后的2013年,進行了任期內的第一次參拜。是將就此結束?還是將再次參拜?安倍不說。安倍的決斷也將對歷史問題的產生巨大影響。(王歡)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