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從豐臣秀吉到“七七”事變 剖析日本侵華戰略歷史走向

——中國軍事文化講壇邀請呂耀東教授就中日問題作專題講座

2015年08月17日09:25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

人民網北京8月15日電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人們再次高度關注中日關系到底會走向何方。8月15日,中國軍事文化講壇特別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東教授,在北京遠望樓賓館,通過深入系統地梳理歷史脈絡,圍繞中日關系演變作了精彩授課,引起聽眾的強烈反響。

呂耀東教授是研究中日關系問題的資深專家。授課中,呂教授以“從豐臣秀吉到‘七七’事變”為主題,系統論述了日本軍國主義侵華政策理念的演變過程,深刻剖析了日本“大陸政策”的對華圖謀,指出日本對於軍國主義侵略罪行及戰爭責任反省的歷史性退步絕非偶然,從而闡明了日本軍國主義陰魂不散的深刻思想根源,及其對亞洲和世界和平安寧的長遠威脅。

呂教授指出,日本歷來就是一個有著以武力開疆拓土的國家,並從四個主要歷史階段闡述了日本擴張主義傳統的發展歷程。第一階段為遠古時代到中世紀,日本的“大陸政策”已經初見雛形。日本“掩八纮而為宇”的擴張思想可追溯到遠古時代,進入中世紀之后的一位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曾提出“欲治大明國之志”並付諸實施,成為日本開疆拓土擴張主義的最早啟發者。隨后學者山鹿素行發表著作貶低華夏文明,倡導“日本主義”,為后來建立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奠定了理論基礎。至幕府末期,面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沖擊與幕藩體制的危機,日本的擴張主義意識與國際亂局相結合,“大陸政策”理念初步形成。第二階段為幕府末期到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大陸政策”得到進一步發展。繼豐臣秀吉之后,佐藤信淵、吉田鬆陰等成為日本對外擴張思想的奠基者。佐藤信淵意圖吞並中國、稱霸世界,先提出了同時進攻北京和南京的侵略計劃,后迫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壓力,又提出“存華挫狄”的主張,希望中國成為日本的屏障。19世紀中期,日本被迫同列強締結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后,吉田鬆陰作為明治維新的啟蒙者,提出了以攻擊弱鄰、補償西方侵略之害的“得失互償論”。這些思想主張給明治政府領導者以深刻影響,成為軍國主義侵華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針。第三階段為明治維新到甲午戰爭爆發,日本“大陸政策”逐步成熟並付諸實施。明治維新后,福澤諭吉為代表的軍國主義倡導者,大肆鼓吹弱肉強食的合理性和正當性,為明治政府軍事擴張和侵略亞洲搖旗吶喊,將侵略亞洲鄰國的行為合理化、正當化,並提出了“脫亞入歐論”。山縣有朋將進攻亞洲各國的“大陸政策”從理論變成國家的對外侵略政策加以確定實施,並被日本歷屆內閣及軍國主義者所繼承,為后來的甲午戰爭乃至全面侵華戰爭提供了現實理由和行動依托。第四階段為二十世紀初到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日本“大陸政策”達到高潮、走向頂點。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拋出了對華“二十一條”,露骨地表現出意欲全面控制中國、殖民中國的野心企圖。隨著日本軍國主義侵華勢力范圍的擴大,日本不斷醞釀全面侵華戰爭思想,所謂的“田中奏折”勾畫出了日本帝國主義“大陸政策”的根本戰略構想和基本國策,明確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擴張、爭霸世界的總體目標。隨后,日本開始武力佔領中國東北和內蒙的實際行動,大肆煽動“生命線滿蒙的危機”,並最終發動全面侵華的具體戰爭行動。

呂教授最后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那場人類浩劫已過去70年,痛苦記憶對戰爭的抑制作用已經開始退化,世界和平面臨的現實挑戰更加復雜。中日作為同處於東亞的兩個大國,雙邊互動既受制於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又受到各自國內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合作、競爭和摩擦的復雜態勢。如何總結日本發展歷程,理性應對中日關系變局,已成為中日兩國調控雙邊互動的關鍵所在。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念反法西斯戰爭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的犧牲,更是為了更好維護今后的和平。呂教授最后強調,回顧分析歷史,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是為了更好珍惜和平,開創未來。

呂教授的講課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所有聽眾,在交流中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史為鑒,堅決捍衛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堅決維護戰后國際秩序,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侵略歷史,決不允許軍國主義卷土重來,決不允許歷史悲劇重演。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