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錘煉:英雄血脈魂在哪?
關鍵時刻,敢於擔當才能保証打贏
這是一次難忘的千裡尋根路。
前年夏天,該團吳剛思汗、魯善強兩名官兵遠赴川藏線,20余天行程7000余公裡,輾轉成都、新津、雅安等12個地區,一步一步追尋先輩當年開山鑿路的艱難足跡。
當年,該團老一代工兵以“天大困難像個豆,好馬崖前不低頭”的英雄氣概,硬是在“鷹見愁、猴難攀,萬丈深淵一線天”的懸崖峭壁和深谷急流中,打通入藏門戶二郎山,鑄就了聽黨指揮、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堅忍不拔的“二郎山精神”。
如今,“車過二郎山,像進鬼門關,僥幸不翻車,也要凍三天”的窘況已經成為歷史,但筑路官兵戰天斗地的豪邁氣概和勇敢精神,不僅沒有被歷史湮沒,反而隨著時代發展更加熠熠生輝。
前不久,該團組織野外夜訓,中士班長桑奔在黑夜中分解起錨時視線受限,不小心左手食指被纜繩卡住,由於動作太快,他的食指被活生生夾了下來。但桑奔強忍劇痛,以驚人毅力堅持完成了任務。
“很多人覺得,小桑的血性就是關鍵時刻的一躍而起、挺身而出。孰不知,一剎那的勇氣,來源於平時的積累……”全軍優秀指揮軍官、該團團長孫鴻利一句話,引發了全團官兵的深思:關鍵時刻,敢於擔當才能保証打贏。
作為20多年的老工兵,孫團長8次帶領部隊完成抗洪搶險等急難險重任務,創新21項訓法戰法,13項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4項在全軍推廣。在該團“血性舟橋兵”故事會現場,孫團長和桑班長都成了官兵追捧的偶像。
可他倆都說:“這些成績屬於過去。大討論的落腳點是踐行。我們每個人都應問一問自己,如果那一天來臨,我們是不是都准備好了?”
盛夏,記者在該團看到,烈日架設、雨天架設、夜間架設、陌生水域架設,一個個高難課目頻繁上演,該團真打實訓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他們說:“面對明天,誰的節奏都不能慢半拍,誰的牙關都不能鬆一點……”(劉建偉、賈文暄、高振東)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