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中國航母不能隻盯編隊作戰 還要有戰略威懾功能【2】

2016年01月19日08:34 | 來源:中國軍網
小字號
原標題:從美國航母發展看中國航母未來走向

  通過上述幾種手段與戰法的綜合運用,可以預見,今后美國海軍在“福特”級航母的部署與運用過程中,所受到的威脅和挑戰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減少,先前存在的各種不足也將在較大程度上得以克服。

  照此發展,“福特”級航母的打擊力、防御力和威懾力均將成倍增長,其多用途性也將出現更多的拓展與延伸,而威脅性卻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換言之,美國新一代航母“福特”號服役與使用后,一旦形成戰斗力,其攻防能力將增強,用途將拓寬。這是美國政府和海軍對其發展情有獨鐘、堅定不移的原因之所在。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中國要發展成為陸海兼備的大國,並完成由大國向強國的邁進,先進海洋觀的確立與提升,是至關重要的。

  長期以來,中國飽受根深蒂固的陸權觀念影響,輕視海洋,忽視海權,很多人對於海洋和海權的重要性,竟然到了麻木不仁、觀念淡漠的地步﹔個別人甚至認為海洋和海權,對於擁有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公裡的泱泱大國無關緊要,以至於出現了“陸地一尺一寸不可失,海上一島一域不足惜”的怪現象。

  正是在這些陋習觀念和錯誤思想的支配和影響下,才使得一些人看不到加速發展海上力量,加快建設海軍力量,及早擁有航空母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實際上,各類先進導彈和轟炸機盡管發展勢頭很猛,但無論是在今天,還是在可預見的未來,都不可能也無法替代航空母艦。

  其中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就是,威力再強的導彈或再龐大的重型轟炸機,都不可能長時間地待在海域上空,它們在空中的滯留或航行時間,相對於航空母艦等大中型戰艦來說都是極其短暫的﹔而后者可在海上至少游弋和巡邏數個月乃至半年以上,為各類船舶保駕護航,提供各種支援。

  對於一個大國海軍來說,航空母艦的入役與運用,具有全局性、決定性、關鍵性的重大意義。可以說,它是海軍諸多武器裝備元素中最為核心、最為關鍵的元素﹔有了它,整個海軍的武器裝備體系就有了提綱挈領的“可靠抓手”,就有了支撐結構的“主心骨”,就有了組成海上特混艦隊的“靈魂”。

  眾所周知,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海軍雖然有著各式各樣的艦艇,如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綜合補給艦,潛艇等,但真正擁有航母的國家隻有9個。多數國家海軍因缺乏像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這樣的“靈魂和抓手”,隻能是以多艘同類艦艇組成功能有限的海上作戰編隊,去執行相關的作戰任務﹔因此各艦艇之間更多是依仗“艦多勢眾”,與敵海空、海上或水下來襲目標進行對抗和較量。

  由於缺乏可靠、有效的防空、反潛、反艦掩護和攔截,極易遭受敵方遠程精確打擊,導致嚴重毀傷。

  與之相反,如果有了航空母艦,尤其是以其領銜所組成的強大海上作戰編隊,即可借助航母上所搭載的數量眾多、性能優異的艦載機,或編隊內的其他保駕護航艦艇,實施多層次的防空、反艦、反潛防御,從而取得最佳攻擊和防御的完美結合。

  由此可見,一支編成優異、艦機齊備的航母機動編隊在海上行動,特別是在中遠海海域行動時,具有當今其他任何一種作戰力量都無法企及的強大、獨特的攻防手段及多用途性。

  縱觀英美等國的航母運用,不難看出,在現代條件下,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等大中型戰艦編隊,還越來越多地被運用於實施戰略威懾,或是為重大國家利益服務的軍事行動中。即便是當今世界上性能最先進、威力最強大的美國“尼米茲”級航母,也是如此。

  在多數情況下,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常常把它們派往世界各大洋,以及美國利益最攸關的海域和地區,與其盟友、伙伴等展開各種規模的聯合演習、訓練、訪問等﹔在其中,美國的航母常常扮演著“龍頭老大”的角色和極其關鍵的作用﹔而每當地區出現危機或情況危險時,美國航母的身影總會出現。

  近期,美國智庫的一些專家再次提醒美國白宮和五角大樓高官,除了繼續保持原有的“裡根”號核動力航母外,今后還應向日本的橫須賀海軍基地增派一艘核動力航母,以增大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乃至東亞地區的航母力量。

  此舉再次表明,美國決心加大在該地區的航母兵力,以顯示“重返亞太”的決心,增強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威懾力度及可能的“危機應對”能力。從另一個側面也表明,在美國國內總有一些人對我懷有敵意,竭力要對我採取遏制或封鎖。

  這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美今后很有可能會更多地運用航母編隊,對我實施更多的戰略威懾和必要情況下的軍事干預。由此可見,隨著武器裝備的日新月異和打擊威力的明顯增強,航空母艦的戰略威懾功能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有所擴大與增強。

  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和重視,今后我們的航母不能一味地隻盯著航母編隊的作戰功能,同時也要最大化、不失時機地發揮其戰略威懾功能,力爭在更多情況下達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佳效果。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以來,美國愈加頻繁地將航母編隊運用於各種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特別是在多種搶險救災、反恐反海盜、實施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它們都扮演著十分獨特、關鍵的角色。

  如前所述,2010年1月的海地大地震,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在第一時間即投入救災行動﹔2011年3月,日本發生地震海嘯后,美國“裡根”號航母立即全速駛往日本,派出直升機和人員參與救災﹔2013年菲律賓遭遇前所未遇的“海燕”風災,美國“喬治·華盛頓”號航母僅在兩天時間內便迅速開赴菲律賓海域。

  航空母艦的人道救援功能已為世人熟知和認可。前不久,法國派出了“戴高樂”號核動力中型航母趕赴敘利亞附近海域,參與對“伊斯蘭國”的空襲打擊行動,再次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世界大國,毫無疑問,今后隻要有需要、有機會,勢必會在更多的非戰爭軍事行動中,尤其是在各種搶險救災、反恐反海盜、人道主義救援行動中發揮航空母艦、兩棲攻擊艦等的重要作用,扮演更獨特的角色。

  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航母?

  中國不僅要擔當越來越多的國際主義事務,更要全面地維護地區和世界相關區域的安全與和平。例如,我們應聯合國和索馬裡等國的要求,已先后向索馬裡-亞丁灣海域派出了22批護航編隊,進行反海盜行動﹔我們還要保証海上貿易貨物運輸的順達與暢通,更有效地維護海上交通運輸線的安全。

  但是,時下我國海上力量的質量和效能與負責任大國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我國海軍裝備尤其是赴中遠海海域作戰行動和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裝備,還存在著不少短板和問題,尚缺乏足夠數量的具備“提綱挈領”功能並可擔當“領頭羊”角色的大中型水面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和兩棲攻擊艦等。

  毋庸諱言,中國軍事力量特別是海軍力量,近年來的建設與發展速度和后勁都是空前的、提升極快的,不少領域和方面還出現了體系化、智能化、跨越式發展。不過我們也應看到,當中國軍隊正在加緊軍事變革,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腳步時,外國軍隊特別是一些強國或大國軍隊也沒有閑著,它們也在不遺余力地推進本國軍隊的改革,大刀闊斧地進行創新,在個別領域和部門甚至諸多武器裝備等,仍走在我國的前面,如美軍大量推進與運用軍事裝備革命和高新技術(“福特”級航母、“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等就是頗為典型的例子)。

(責編:許江(實習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