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老高原精神 燭照改革強軍路【2】

2016年04月12日10:23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積極籌劃謀發展——

越是面臨改革,越需要“老高原”的創業精神

記者在“老高原”微信公眾號留言板上看到一些這樣的言論:有的人認為“在高原躺著就是奉獻,有沒有業績都一樣。”有的認為“高原邊遠艱苦,經濟欠發達,做好國防動員事業心有余而力不足。”

改革強軍大幕拉開后,省軍區擔負的任務有了新變化,而此時出現這樣的消極情緒,怎麼能適應新體制、完成新使命?

青海自然環境艱苦,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佔到60.9%,全區43個人武部有22個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域,如果沒有一種精神支撐,如何安心工作?

門源縣人武部政委馬曉峰在改革專題教育中站在台前敞開心扉說:“作為高原軍人,不能因為環境艱苦而怨天尤人、牢騷滿腹,大家應該想想,以前扎根在高原的老前輩們是怎樣堅持下來的。”

“我們軍分區成立之初,官兵住的是地窩子,喝的是雪山水,但他們自力更生,靠著撿牛糞、拉石頭、採蘑菇籌集資金,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現實。”果洛軍分區政委申國杰在老高原精神座談會上的發言引起官兵的共鳴。

果洛在哪裡?

這需要在地圖上尋找許久,才能在遼闊的大西北找到瑪沁縣,這裡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首府所在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界定,海拔3700米以上為“生命禁區”,不適宜人類生存、生活,而果洛高原的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這裡是老高原精神的發祥地。果洛軍分區歷任軍政主官中,許多患過肺心腫、紅細胞增多、心律異常、頭發牙齒脫落等高原性疾病。就在這片青海最缺氧、最艱苦、最嚴寒的地方,果洛軍人種活了第一塊成片林帶,建起了第一座高原蔬菜大棚,盎然的綠色成為這裡的生命奇跡。

“撫心自問,環境艱苦就要因循守舊嗎?條件惡劣就該無所作為嗎?地域偏遠就能思想僵化嗎?不!我們要靠意志戰勝艱苦,靠創新謀求發展,這是老高原精神的生機所在,也是高原軍人必須堅持的操守!”省軍區政委李寧代表全體高原官兵發出鏗鏘之聲:身在高原,更要有一種干事創業的精神信念,身在極地,挑戰極限,打造極品,創造極致。

祁連縣人武部部長張世紅,當兵26年,其中24年駐守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軍營。面對新的使命,他隻有一句話:“高原氧氣稀薄,那我們就少說話多干事,不斷創新工作機制,做出不一樣的成績來。”

針對民兵基層建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張世紅先后協調地方政府為2個偏遠鄉鎮武裝部投入建設資金,基礎設施條件改善了,專武干部干工作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他還狠抓經費結余投向,著眼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需要,壓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開支,投入13余萬元用於補充完善戰備物資器材。

組織“民兵好樣子”大討論、開展“我是一名高原兵”演講、印發高原英模故事集、建立民兵微信朋友圈……記者看到,祁連縣人武部的民兵政治教育課上得是紅紅火火,這些點子大都是張世紅出謀劃策的。

在老高原精神的引領下,消極的聲音很快淡去。省軍區黨委趁熱打鐵,弘揚老高原精神座談會、老高原精神先進人物頒獎晚會等活動紛至沓來。3月底,由省軍區牽頭,人防、經濟動員、交通戰備、信息動員等軍地10余個部門負責人聚集在一起,深入討論交流工作,現場總結梳理出4個在青海省國防動員和軍民融合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大家一致感到,軍委國防動員部的成立為基層工作賦予新課題,同時也注入了強大的工作動力,唯有加強軍地協作,集中智慧攻關,才能跑好“第一棒”。

如何適應新形勢,創新開展國防動員工作?如何結合高原民族地區特點,有針對性地搞好軍民融合……記者看到,高原軍營處處充滿著創新的活力,謀事干事的人越來越多。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