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老高原精神 燭照改革強軍路

2016年04月12日10:23 | 來源:中國國防報
小字號

玉樹軍分區騎兵連官兵正在訓練。 李 智攝

寫在前面

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在高寒缺氧的青海,有一種精神,歷經風雨磨礪,以百折不撓的姿態屹立時代潮頭﹔有一種精神,撼人心魄,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扎根雪域高原﹔有一種精神,砥礪前行,以銳不可當的朝氣引領官兵踏上強軍征程。

這種精神叫老高原精神。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一代代高原官兵用忠誠、奉獻、創業的豪邁氣概詮釋著“熱愛青海、艱苦奮斗、犧牲奉獻、建功高原”的老高原精神,高擎起這熊熊燃燒的精神火炬,燭照前進征程上的信仰高地。

在改革強軍的時代大考面前,青海省軍區黨委始終牢記習主席關於“要把紅色基因融入官兵血脈,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的諄諄教誨,組織官兵廣泛開展弘揚老高原精神系列活動,用好傳家寶,提振精氣神,積極投身強軍實踐,用行動回答好一系列現實思想拷問。

從容面對得與失——

越是迎接大考,越需要“老高原”的大局意識

前不久,青海某軍分區領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感慨地說,高原環境艱苦,一些職務低的年輕干部認為自身發展受限,身體吃不消,總想趁年輕早點轉業﹔而部分年紀大、職務高的干部也抱著“緩一下、提一職、混一陣”的想法。

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傳承和弘揚老高原精神面臨的現實困難到底有哪些?直面現實,這位軍分區領導道出了心中的憂慮。

一份上報給省軍區黨委的專題調研報告顯示,當前在部分高原官兵思想中存在著4種“怪論”:

過時論,認為老高原精神是過去式,是老一代官兵的追求。

消極論,認為當今是講利益、講實惠的時代,再提奉獻沒有多大意義。

失落論,認為付出越多,未必收獲越多,老實人往往吃虧。

懷疑論,認為精神高地看不清摸不著,是思想封閉的表現。

“面對改革強軍的時代考題,面對駐地環境艱苦的客觀事實,高原軍人不樹起精神和信仰的旗幟,又怎麼能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看著調研結果,省軍區黨委班子成員人人捫心自問。

消除這些錯誤觀點的影響,必須用接地氣、入腦入心的道理來統一官兵思想。省軍區黨委緊緊抓住大力弘揚“老高原精神”這個主題,在充分調查、摸清底數的基礎上,按照“深入挖掘、深刻認識、深化實踐”的思路,在全區推行傳承紅色基因“八個一”工程,在紅色文化熏陶、多維教育深化、對照歷史感悟中不斷破除思想迷霧。

31年前,百萬大裁軍,人武部移交地方,當時的高原軍人,面對的不僅僅是脫下軍裝,擺在他們面前的是扎根高原與返回家鄉之間的艱難抉擇。

當時社會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寧向東走一千米,不向西挪一塊磚”。最終,青海省軍區500多名高原官兵不計個人得失,以大局為重,自願移交地方,成為武裝戰線上一支不穿軍裝的隊伍。他們中70%以上的人老家在內地,讓他們毅然放棄都市繁華而選擇荒蕪與寂寞的,正是老高原精神。

省軍區政委李寧動情地說,老一輩高原官兵用行動告訴我們,精神和信仰就是一種淳朴實在的情懷,是根植於內心的奉獻意識,是關鍵時刻為黨分憂的責任擔當。

“如今,進退走留等現實問題再一次擺在眼前,我們能否像老高原那樣,依令而行,不打折扣呢?”省軍區黨委向全區官兵發出這樣的拷問。

“越是困難時期,越能考驗一個人。”省軍區政治部主任郭建軍說:“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能不能自覺堅定信仰,做到在深化改革中講黨性、敢擔當,是考驗每一名官兵忠誠度的試金石。”

若以小利計,何以披征衣。今年轉業工作開始后,青海省軍區共有29名師團職領導干部主動寫下決心書,大家紛紛表示,改革是強軍進程中的重要一環,如果組織需要我們繼續獻身國防,哪怕去條件更艱苦的地方,我們都會義無反顧。如果組織需要我們脫下軍裝,我們也會做到去留聽指揮、退伍不褪色,永葆高原軍人本色,積極投身地方建設。

清明節前夕,記者在海拔4300米的瑪沁縣採訪時,恰逢該縣人武部部長任啟榮正在組織干部職工開展“條令月”學習活動,他們學理論、練隊列、嚴考核,活動氛圍十分濃厚。

任啟榮忙裡偷閑,與記者攀談了幾句:“做好新一代國防動員人,就要有新氣象,以嚴要求確保開局良好!”記者得知,任啟榮因為年齡到杠,已被確定為轉業對象,但他仍堅守崗位、履職盡責,給大家樹立了榜樣。

據悉,今年青海省軍區確定轉業的干部全都做到了在位一分鐘、干好60秒。

(責編:單清偉(實習生)、黃子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