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地協同。張坤平 攝
■打贏先打假、治訓先治虛。練兵場上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主義可以一“禁”了之,破除那些看不到的、深層次的形式主義則任重道遠
大力破除訓練場上的形式主義,是此次演習的一大亮點。記者了解到,早在籌劃演習之初,軍委首長就明確提出:“不怕演砸、不怕推倒重來,堅決克服形式主義”。
這一重要指示,直接體現在《陸軍合成旅集中檢討評估總體方案》中。總部明文規定,此次系列演習不設底案、不編腳本、不搞預演、不念稿子、不插彩旗、不埋炸點、不標示目標、不隨意調換兵力裝備和重復使用戰損兵力、不提前進入演練場地偵察勘察、不改變實兵交戰系統性能。這“十條禁令”一出,整個演習面貌一新。
最直觀的變化,體現在演兵場的角角落落。部隊進場,千人百車浩浩蕩蕩,坦克、裝甲車上不見了迎風飄揚的小紅旗﹔戰斗籌劃,指揮員面前沒有了厚厚的講稿,直接對著作戰地圖和戰場態勢顯示屏擺兵布陣﹔實彈射擊,方圓260公裡的靶場看不到一個標示目標的圓圈和白布,600余個靶標隨機隱蔽設置,顏色與現地背景渾然一體……
然而記者採訪發現,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形式主義可以一“禁”了之,破除那些看不到的、深層次的形式主義則任重道遠。
比如,某裝甲旅為保安全把輕武器集中鎖進鐵皮櫃,突遭“藍軍”襲擾時來不及取槍,不得不拿鐵鍬、木棍應戰﹔某機步旅把營區、操場的做法帶入演兵場,站禮賓哨、遇空襲后先集合再疏散。
再比如,盡管每支參演部隊都配屬了空軍、陸航、特戰、無人機等新型作戰力量,但不少指揮員隻注重建制內陸軍裝備,信息主導、體系支撐、精兵作戰、聯合制勝的現代作戰理念沒有真正落實到行動中,流於形式、走了過場。(楊存社 梁蓬飛 李玉明)
沙場論兵
喜看軍事訓練 實戰化邁出堅實步伐
備受關注的“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習在隆隆炮火中落下了帷幕。這次演練,是我軍軍事訓練實戰化的一次重大創新實踐。經過兩個多月的真打實抗,7支參演的陸軍合成旅七戰六敗。對於參演部隊來說,雖然演練的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但從“練為戰”的角度來看,此次演練標志著我軍軍事訓練實戰化又邁出了堅實步伐。
軍事訓練實戰化是以打仗標准確立的根本指導。“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習,總部明確提出“重檢驗不重評比、重實效不重形式、重檢討不重輸贏”的理念,破除“紅必勝、藍必敗”的思維定勢,教育引導部隊不背包袱、聚焦打仗,不走過場、真打實抗,不唱贊歌、深刻檢討,參演部隊克服了簡單以勝敗論英雄、單純以分數定高低的觀念,真正把檢驗和提高實戰能力放在首位,擺正心態謀打仗、靜下心來學打仗、扑下身子練打仗。
軍事訓練實戰化是一種自覺的行為養成,必須把打仗要求落實到日常訓練中去。意識根植於行為習慣,戰斗力生成沒有捷徑,隻能從平時抓起。演習實踐表明,由於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一些部隊在實戰化訓練方面“欠賬”較多。這就要求必須在日常訓練中始終堅持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切實把實戰化要求貫穿訓練全過程,克服指揮訓練“程式化”、戰術訓練“操場化”、基地訓練“營區化”的做法,破除圖好看、圖彩頭、圖虛名的功利思想,把一切形式主義趕出訓練場,把實戰意識變為官兵的自覺行動。
軍事訓練實戰化是一種長期的實踐積累,必須加大難度強度提高部隊實戰能力。逼到絕境、難到極限,是“跨越-2014·朱日和”系列演習的鮮明特征。每場演習,緊貼作戰任務確定演練課題,結合作戰進程設置演練內容,依據不同作戰方向、地形特點變換演練場地,模擬實際戰場構設演練環境,針對作戰對手塑造模擬“藍軍”,緊盯問題不放組織復盤檢討,部隊得到前所未有的鍛煉和提高。從這次演習的情況看,提高軍事訓練實戰化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以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精神強力推動,以超常舉措迅速興起實戰化練兵熱潮,全面提高部隊實戰能力。(張大勇)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