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新聞
7場對抗演習中唯一獲勝的“紅軍”部隊戒驕戒躁反躬自省
復盤“三問”,凱旋后的“清醒劑”
第16集團軍某旅是“跨越-2014·朱日和”演習中唯一戰勝“藍軍”的紅方部隊。令參演官兵沒想到的是,部隊凱旋,等待他們的不是慶功會,而是一場檢討式復盤總結。該旅自上而下反思得失、剖析問題,補齊戰斗力建設的短板。尤其是旅黨委提出的“三問”,為官兵注入了一針強有力的“清醒劑”。
■一問:上了戰場次次都有“險勝”的運氣嗎?
“這次對抗,我們可以說是險勝,從某種程度上說有運氣的成分!”演習剛落幕,旅領導的這句話,為興高採烈的官兵澆了一盆涼水。“贏了就是贏了,怎麼能說是運氣呢?”一些官兵不以為然。
可隨著復盤總結時幾組“藍軍”“失誤”鏡頭的呈現,官兵們慢慢冷靜了下來:首次演練環形防御的“藍軍”,重點加強了縱深地域的兵力部署,卻忽視了在“紅軍”開進途中派出襲擾分隊進行遲滯﹔面對“紅軍”兵分5路展開的“破殼”行動,“藍軍”沒能充分發揮火力優勢,而是採取均衡用兵的方法予以應對……
“如果當時在對抗中這些情況稍有變化,戰局就可能扭轉。上了戰場,每次都會有這麼好的運氣嗎?”旅長周玉印的叩問,如重錘敲打著每名官兵的心。
擔任“紅軍”縱深攻擊群群長、關鍵時刻收攏40余名官兵向“藍軍”核心陣地發起沖擊的營長陳亞健坦言:“如果‘藍軍’的幾輛坦克沒有趴窩,反扑的速度稍快一點兒,勝負就難預料了!”
“戰爭是實力與實力的較量,企圖把勝利建立在敵人出現失誤上,上了戰場是靠不住的。”一營營長高福來的發言,引起大家的共鳴。
■二問:今天戰勝了“藍軍”,明天就一定能打敗敵人嗎?
“能夠戰勝坐擁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專業‘藍軍’,上了戰場我們還怕誰……”對上等兵張迪在旅局域網上的這一獲勝感言,該旅領導及時回復:“不要以為今天戰勝了‘藍軍’,明天就一定能打敗敵人!”
該旅參謀長孫強對自己沒有把特戰分隊應用於執行“斬首行動”后悔不已:“這反映出我們對新質戰斗力重視不夠、對制勝機理研究不深。”
該旅保障部部長肖鳳義坦言:“由於指揮控制能力不夠,導致彈藥車上不來,讓部隊錯失了奪佔高地的最佳時機。”
“信息化戰爭,情況瞬息萬變,每名指揮員必須練就以變應變的本領。”對抗演習中因沒能及時把握戰機而遭受重創的營長王琛,對戰法運用有了更深的思考。
■三問:戰敗的幾支“紅軍”就沒有可學之處嗎?
復盤總結中,該旅官兵把目光轉向了其他6支戰敗的“紅軍”部隊。
“‘紅軍’首先派出電子對抗分隊,對‘藍軍’防空分隊進行全頻高強度干擾。同時,2架戰機對‘敵’縱深炮陣地、指揮所實施臨空轟炸。這套‘組合拳’,體現了聯合作戰思想。”連長張立波以“戰地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廣州軍區某機步旅與“藍軍”實兵交戰階段時的精彩片段。
多次參加重大演訓活動的該旅副參謀長鄭國良,回憶起“濟南軍區某機步旅剛完成鐵路卸載就接連遭受敵情,全旅迅即實現疏散隱蔽,有效保存了實力”的表現時,發出了“戰術素養高”的贊嘆。
“蘭州軍區某摩步旅,盡管最終沒有達成戰役目標,但在交通樞紐奪控戰中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戰術思想……”該旅將6支戰敗“紅軍”在戰斗中表現出的可圈可點之處,整理匯編成冊,供官兵學習借鑒。
“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要是放在以往,別說官兵不答應,就連我們黨委班子可能都會有不同意見,但現在大家意見一致,為的就是明天上了戰場能打勝仗。”旅領導如是說。(劉德武 李大勇 朱小虎)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