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次參加空軍體系對抗,連續3年執行高原駐訓任務,出色完成10余項“破限”飛行任務,15次實彈打靶命中率100%,他是為戰勝而礪劍的“時代先鋒”——
“先鋒氣質,源於千錘百煉”
2014年初夏,東南沿海某機場戰機轟鳴。時任成空航空兵某團參謀長的蔣佳冀,率僚機駕戰機超低空掠過波濤翻滾的海面,實施突破心理和體力極限的遠海超低空訓練……
“平時破限,是為了戰時打贏!”走下戰機,蔣佳冀的抗荷服已被汗水浸濕,但自信的目光中掩飾不住“挑戰者”的興奮。
在現場的航空兵某師政委廖應賓,不禁想起7年前同樣發生在東南沿海某機場的一幕。
當時,蔣佳冀他們7名正改裝新型戰機的飛行員,隨團隊邊執行駐訓任務,邊實施改裝訓練。一天,時任團政委的廖應賓找他們談心時,問了同一個問題:“你為什麼要飛新戰機?”廖政委記得,7人的回答各有不同,但26歲的蔣佳冀的回答讓他至今難忘:“我想用它打仗!”
那一刻,廖政委隱約覺得,這名在優越環境中長大的小伙子,有著超乎常人的膽略氣魄——
1999年高中畢業,放棄做民航飛行員的機會,選擇招飛入伍當空軍飛行員﹔2003年軍校畢業,放棄“留校當教員”的勸說,選擇到一線作戰部隊﹔2006年初露鋒芒,放棄在二代機部隊提前晉職的機會,冒著可能停飛的風險選擇從頭開始改裝新型戰機……
“我想用它打仗!”——這句庄嚴的自我承諾,為蔣佳冀的飛行生涯注入不懈動力!在同批戰友中,蔣佳冀第一批放單飛、第一批改裝新機、第一批執行任務。他的同批戰友劉期鴻回憶說,雖然一路與“第一”相伴,但蔣佳冀卻很少提及過往,他的腦子永遠在琢磨未來的事。
“不僅會飛,更要能打”,這是蔣佳冀的口頭禪。
學新機理論,每晚睡前“過電影”,將數據、公式、規程“刻”進腦子﹔摘錄最新空戰理論、戰法探究的學習筆記本是他飛行包的必備品﹔飛前精心准備、飛中一絲不苟、飛后檢討總結,力求飛一次進一步。
2010年秋,蔣佳冀所在團首次進行某型導彈邊界性能實彈打靶,他成功完成首枚單機發射后,又在第二架戰機武器系統故障無法發射的危急關頭,緊急升空,在靶機墜落的前一刻准確命中!
上高原、穿戈壁、赴沿海……在高難課目中練、在處置特情中練、在突破極限中練,安全飛行1800余小時,15次實彈打靶全部命中,蔣佳冀的打贏之路,充滿險峻。
2011年8月,一次令他難忘的“破限飛行”——高原試航。
雖然此項任務前,蔣佳冀和戰友們攻克了高原夜航、實彈打靶等數個訓練難題,但此次試航機場海拔4000多米,是名副其實的生命禁區,加之氣候復雜多變,缺乏先進導航設備,更給試航風險密布。
然而,任務箭在弦上。在通盤考慮了技術水平、實戰經驗等“硬杠杠”之后,蔣佳冀作為試航人選中年紀最小的一個,整裝待發。
試航那天,試航團隊駕戰鷹起飛不到半小時,天氣突變,一大片濃積雲鋪天蓋地向機場壓來,接著下起小雨。氣象台數據愈加“難看”:雲層頂高距地面5000米,底高僅有800米,而機場周圍的山高1200米,穿雲下降稍有差池,后果不堪設想。
“有沒有把握降落?”塔台內,各級指揮所的緊急電話響成一片。
而此刻,蔣佳冀眼前的座艙蓋上,已滿是水線。他穩握操縱杆,緊盯儀表數據,實時修正狀態,戰機緩緩下降。“控制好速度,柔和著陸!”塔台指揮員指令傳來。蔣佳冀憑著平時潛心礪練的飛行技藝,穿過稠密的濃積雲,駕機平穩著陸。
40分鐘后,頂著大雨,劃過積水的跑道,蔣佳冀和戰友們如海燕一般,再次駕機升空……
“就是在一次次破限飛行中,讓我真正領悟到空軍飛行員全疆域、全時段、全天候作戰的深刻內涵。”蔣佳冀說。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