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軍報論撒手锏和殺手锏:兩者並重 不可偏廢

2015年01月27日08:2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軍報論撒手锏和殺手锏:戰法創新與技術創新同等重要

撒手锏與殺手锏

軍事創新必須堅持道器並重,堅持撒手锏與殺手锏的創新並行。

撒手锏:重點在撒不在锏

殺手锏一詞,原為撒手锏,重在撒,而不在锏。撒是戰法、技法,可引申為絕活,而不是利器。《水滸傳》中108將,大多擁有撒手锏,若問撒手锏是什麼,肯定不是沒羽箭之石頭,不是黑旋風之板斧,也不是小李廣之弓箭,而在他們對石頭、板斧、弓箭之用法。

絕活是長期練就的。依靠絕活取勝,隻能讓人艷羨,卻難以模仿,拙劣者千撒萬撒,可能不如藝高者一撒。這也是冷兵器時代,人類軍事藝術創新主要囿於戰法領域的重要原因。

戰爭的基本目的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從物理角度看,消滅敵人需要能量。在冷兵器時代,不管人類智慧如何,作為戰場殺傷的唯一能量來源,人的體能終究十分有限,武器在能量傳遞的有效性上,完全依賴於材料,而材料技術的進步極其緩慢。人類戰爭的木石時代歷經數十萬年,才出現青銅器,從青銅器到鐵器又是2000多年,再經近千年,才有煉鋼技術問世。因此如何充分發揮人體自身十分有限的能量,確保擊敵要害,便成了技法訓練的唯一目標。

不過,撒手锏既然撒锏,當然也可以撒槍、撒刀、撒石,但除了依靠日積月累的撒技,別無他法。

從撒手锏到殺手锏:科技進步的作用

在人類戰爭史上,撒手锏固然令無數沙場將士為之神往,為之癲狂,但似乎在不經意間,撒字被改成了“殺”,重心也隨之移向器而不在法。因為殺手锏強調的是锏,是利器,而不再是絕活。

當然,這主要是近代以來的科技進步在為崇尚器物推波助瀾,將軍事藝術由早先的單一戰法創新拓展到了裝備創新。隻有當武器成為能量轉換而不再是能量傳遞裝置時,隻有當武器轉換能量的復雜過程令步其后塵者難以一夜仿效時,器物才真正成為扭轉戰機的殺手。

撒手锏變為殺手锏,這一轉折發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歷史表明,殺手锏的研發,主要是應用了新的原理,如機槍、雷達、導彈、原子彈、激光﹔拓展了新的領域,如飛機、艦船、潛艇、人造衛星﹔形成了新的組合,如坦克、航母、互聯網。因此,殺手锏問世后,往往會相應形成新型作戰力量。

與一般裝備相比,殺手锏具有研發的非對稱性,不是以矛攻矛,以盾防盾,而是獨出心裁,另辟蹊徑,如坦克、導彈、原子彈的橫空出世﹔使用的突發性,確保作戰使用時讓對方措手不及﹔效果的倍增性,憑借新的武器,打破早先的實力平衡,以達成出其不意的效果﹔模仿的復雜性,由於新手段的研發是一系列科學原理、技術原理的組合,即使其秘密大白於天下,對方的模仿跟蹤也存在一定難度﹔時間的有限性,殺手锏的地位不可能長久維持,一旦對手模仿成功,則殺手锏風光不再。

殺手锏:不能停留於物理域

縱觀人類迄今為止的殺手锏裝備,幾乎千篇一律地停留於物理域,即運用的原理主要是物理原理,研發的裝備主要是物理裝備,產生的效果主要是物理效果。

物理裝備的發展追求三個目標:即遠程、快速、精准,能將此三者集成為一體的是導彈。但導彈借助強大的能量,隻能說基本解決了遠程和快速的問題,而精准問題的解決實質上有賴於信息技術的發展,這也是信息化浪潮全球洶涌的重要原因。

機械化戰爭無疑是物理戰爭,信息化戰爭卻並非限於物理信息化。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看,由於20世紀下半葉以來基礎科學領域沒有出現重大突破,因此不能指望有新原理的應用。隻有在陸海空天電之后,向新的領域即認知域拓展,才可能打造我們獨有的殺手锏,而這種殺手锏也很可能與新的技術組合相伴隨。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張瑤(實習)、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