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裡蘭卡空軍的F-7BS雙機編隊巡弋在保克海峽上空。
最早的殲-7
最早型號被命名為殲-7Ⅰ,是在上世紀60年代經濟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投產的,它服役的數量卻少得可憐,美國曾認為中國在抗美援越和“反帝反修”的特殊年代裡,隻生產了60~80架殲-7Ⅰ,而且多半基於支援“第三世界民族解放斗爭”,輸送給阿爾巴尼亞、坦桑尼亞、埃及等國。
雖然中國空軍列裝數量不多,但殲-7Ⅰ仍參加過實戰。20世紀70年代,坦桑尼亞飛行員駕駛殲-7參加了反擊烏干達的“閃電戰”。隨著烏干達獨裁者伊迪 阿明一次次發表反西方的言論,來自蘇聯、東歐和利比亞的援助武器就像洪水一樣注入烏干達,而烏干達的鄰國就成為這些武器的試驗靶場。阿明決定在1978年11月發動攻擊坦桑尼亞的戰爭,坦桑尼亞迅速組織了頑強的抵抗行動。坦桑尼亞空軍向前線投入了一個殲-7Ⅰ殲擊機大隊,而它是當時東非最先進的戰機,在支援地面部隊的戰斗中發揮了大作用。盡管烏干達有利比亞強人卡扎菲直接支援的雇佣軍,但坦軍還是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徹底擊潰烏軍,阿明被迫逃往沙特阿拉伯。
殲-7Ⅱ:首次挂載西方武器
從上世紀70年代初起,成都飛機制造廠就開始研發新的改進型殲擊機———殲-7Ⅱ。這一次,設計師們決定放棄可調式進氣口,改為普通的固定式圓錐形中央進氣口,而且質量得到提升的渦噴-7B發動機推力提高了20%,從5100千克增長至6100千克。最重要的是,這種新型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延長至200小時。
伊拉克和埃及分別於1982年和1983年一共購買了90余架殲-7Ⅱ,這些戰機被統一命名為“F-7B”,而且它們是殲-7家族中首個能使用西方航空武器的型號,按照中東客戶的要求,這批出口戰機可以挂載法國生產的R.550“魔術”近程空空導彈。據埃及飛行員反映,中國的F-7B在空戰方面要強於蘇聯的米格-21MF,按照俄專家的說法,米格-21MF優勢在於速度與推力,但中國F-7B的優勢在於武器方面,不論航炮還是導彈都要強於米格-21MF。F-7B裝備兩門30毫米航炮,米格-21MF則是一門23毫米口徑的GSh-23L雙管速射航炮,在單位時間齊射彈藥量方面存在差距,而F-7B所用的法制R.550“魔術”導彈的性能要強於米格-21MF挂載的R-3S或R-13M導彈。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