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難忘二戰 追憶歷史(五):雪中送炭的蘇式裝備【2】

2015年05月13日10:10  來源:央廣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難忘二戰 追憶歷史(五):雪中送炭的蘇式裝備

伊-15戰斗機(資料圖)

伊-16戰斗機(資料圖)

  蘇式裝備的部分列裝改善了中國抗戰中武器裝備落后和匱乏的狀況,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轉戰局,昆侖關戰役只是其中的一個縮影。有資料顯示,從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蘇聯向中國提供的轟炸機、戰斗機、訓練機、教練機等各種機型1000多架,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徐焰教授說,這些戰機在當時的抗日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蘇軍的伊-15、伊-16戰機是當時中國軍隊防空作戰的主力,伊-15速度慢但是靈活性好,伊-16速度快但是靈活性差,因此兩種飛機相互搭配作戰。當時日軍主要的作戰飛機是97式戰斗機,應該說當時伊-15、伊-16的性能同日本97式的戰斗機相比相差不大,基本在同一檔次進行格斗。

97式戰斗機(資料圖)

蘇式115mm榴彈炮(資料圖)

  除此之外,當年蘇聯援華的1000多門大炮作用不可小覷,尤其是防空炮高射炮,當時評價最好。劉波教授說,在淞滬會戰期間,中國使用的是多架機槍對空射擊,防空效果很差,擺脫不了挨打局面。后來蘇式高射炮運來后,在武漢會戰期間,主要使用的是76mm口徑的高射炮,效果很好,擊落多架日本飛機,迫使日軍空軍大幅度減少白天空襲的次數,轉為夜襲為主。1939年后,蘇聯首席軍事顧問切列巴諾夫向中國政府建議在重慶成立防空兵學校,培養高炮指揮員,學員畢業后成為重慶地面防空骨干,僅塔本琴科教官一人培養的高射炮兵就擊落擊傷十駕以上的日軍戰機。根據中國軍事代表團的專家團鑒定,蘇式高射炮命中率甚大,品質性能優好,對於中國的環境也適用。

蘇式反坦克炮(資料圖)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婁楊宣(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