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普1927式(資料圖)
與今天的信息化戰爭遠程非接觸作戰模式不同,在抗日戰場上出現的模式是兩軍士兵近距離搏殺,機槍的優劣會直接影響戰斗結果。很多當年的戰爭電影裡,出現過中蘇士兵端著大威力的“轉盤機槍”,正式型號叫德普27,這是抗戰初期蘇聯援華的主戰機槍。
徐焰教授說,蘇聯援華的輕機槍主要是德普1927,在抗戰初期也是被中國軍民喜愛,同當時日軍所裝備的大正11年式輕機槍,也就是中國人俗稱的歪把子輕機槍相比,當時的蘇聯德普27式機槍火力相對較猛,佔有一定優勢。日本的歪把子輕機槍沒有彈夾,怎麼往裡裝子彈呢,就是一個射手一個副射手,射手不斷的扣動扳機向前射擊,副射手拿步槍的子彈夾不停的往裡壓,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兩個人操作,一個人爬著一個人蹲著這才能使用,目標很暴露,機槍上面開口,風沙進去之后,有時就卡殼打不出來。
蘇式重機槍(資料圖)
劉波教授說,蘇聯的這些武器裝備不僅在昆侖關大戰中建功立業,而且在台兒庄大戰、武漢會戰、第一次赴緬遠征作戰,第二次赴緬遠征作戰中也發揮了作用,因為那時的部隊還存在不少蘇式武器裝備,還在繼續發揮效用。這些武器裝備很多是蘇聯現役的主戰武器裝備,比如伊-16是當時最先進的戰斗機,蘇式裝備總體性能卓越,構造簡單,皮實耐用,很適合當時中國抗日戰場需要,而且這些裝備,蘇聯是以低於國際市場價格低息貸款援助給中國的。當時中國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不能生產飛機、大炮、汽車等現代化的重型武器裝備,之前是靠買來的德式裝備打仗,打一個少一個,淞滬抗戰之后這些德式裝備消失殆盡,這時蘇聯給中國的軍事援助及時送達,簡直是雪中送炭,可以說,中國的抗戰能堅持下來並最終取得勝利,蘇聯援助至關重要。
昆侖關大捷(資料圖)
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蘇聯的援助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信心和勇氣,同時也穩固了蘇聯遠東地區,除了通過軍事物資援助中國外,還派遣了大量軍事顧問、軍事技術人員以及飛行員直接參加中國抗日戰爭中,與中國軍民一起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下一集的節目中,採訪團將走進武漢,追尋蘇聯援華人員的足跡,找回值得中俄兩國人民永遠珍惜和銘記的歷史記憶。
總策劃:李真
統稿:梁永春、孫利
特邀專家:劉波
撰稿:周宇婷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