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都在訓練
在連貫正步的分解動作中,原地踢腿是一個重要環節。為了提高女兵的出腿速度,教練班長安排她們和男兵一起練。“女兵站在男兵身后,兩人一齊出腿,如果女兵速度夠快,就能踢到前面男兵的腿。如果速度太慢,收腿時就容易被男兵踢到。”趙穎介紹說。
那段時間,女兵的集體榮譽感空前強烈。用徐子杰的話說,“大家都憋著一口氣,不能在男兵面前丟面兒!”“但是”,她話鋒一轉,眼睛笑成了一條縫,“這中間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一天,有名女兵終於在訓練中踢到了男兵的腿,“特別高興,越踢越帶勁兒”。結果直到前面的男兵忍不住提醒,她才低頭一看,原來踢錯腿了,“一直踢在了人家另一條腿上!”
雖然鬧了笑話,但這種訓練方式也大大激勵了女兵的訓練熱情。很快,她們的出腿速度有了明顯提高。也是在這個環節中,很多女兵出現了“訓練傷”。
在三軍儀仗隊,走正步講究“踢腿帶風,落地砸坑”。“要做到‘落地砸坑’,首先必須做到‘不壓膝蓋不出腿,不壓腳尖不落地’。”中隊長程誠介紹說,如果膝蓋和腳腕鬆動,砸地時的力道可能會損傷膝關節和踝關節﹔如果腳尖壓不平,落地時不是全腳掌受力,而是腳尖或腳踝先戳到地面,可能會造成發炎腫脹。
與“訓練傷”的叫法相比,曾參加過1999年國慶閱兵的軍醫方波更願意把它看作身體在高強度訓練下的適應過程。朱振華對此也有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拳擊手打沙袋手會磨破一樣,這是女兵們掌握新動作的必經之路。”
經歷半個多月的正步分解動作練習,槍法訓練開始了。在檢閱場上,女兵們端著禮賓用槍走正步的颯爽英姿令人印象深刻。但在訓練中,這也是一個需要“適應”的艱苦過程。
“7斤半的禮賓用槍托得手腕生疼,中午吃飯握筷子的手都在抖。槍放下時有一個動作要把槍杵在胳膊上,幾天訓練下來胳膊青一塊兒紫一塊兒。”盡管如此,那段時間她們晚上看《新聞聯播》都在端槍站軍姿。
根據方波的觀察,儀仗女兵群體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榮譽感強,意志堅定,特別能吃苦”。這一點也得到了李本濤和朱振華的一致認可。那一陣,很多女兵腿腫得連馬靴都很難脫下來,但是沒有人主動提出休息,“都是軍醫強制要求才有人不情願地離開訓練場”。
“我們都想著第一批執行任務,誰也不願意請假,要不過兩天回來就跟不上大家的節奏了。”徐子杰說。
在高強度的訓練條件下,儀仗大隊也採取了許多措施保障女兵。炊事班為女兵們准備了具有調理功效的艾葉薏仁粥和種類豐富的水果,還把饅頭、花卷做成小熊、小兔子和蝴蝶的形狀。女兵樓內的形體室也建立起來,“鼓勵大家業余時間鍛煉健身,培養耐力”。
訓練場上的同甘共苦也讓女兵們的心緊緊連在一起。“訓練結束后,我們就用儀仗大隊配發的紅花油互相搓關節,用醋泡腳。”那種互幫互助的氛圍和著紅花油和醋的味道彌漫在整個宿舍,讓徐子杰久久難以忘懷。
很快,這個開朗的女兵又被另一個細節逗樂了:“晚上熄燈后,有好幾次我突然抬起胳膊,醒了一琢磨,原來做夢都在練擺臂。”
她把這件事當笑話說給別人聽,結果發現自己“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許多女兵都出現過類似的情況。“大半夜躺在宿舍裡,有出胳膊的,有踢腿的,這畫面會不會太壯觀了?”
妝容也是訓練的一部分
進入4月,除了專業訓練外,儀仗女兵們又多了一項新任務——學習化妝。
對此,中隊長程誠解釋說:“我們在執行儀仗司禮任務時代表中國女軍人的形象,同時也是為了表達對來訪對象的尊重,所以根據國際禮儀的標准化淡妝。”妝容的標准是“端庄、自然、大方、有精氣神”。
“這種淡妝能更好地體現中國女性的美,化起來也很方便,十幾分鐘就能完成。”徐子杰說,“化淡妝不是為打扮和裝飾,而是為了展示出我們自信的精神面貌。”
為了保証執行任務時不出紕漏,平時訓練前女兵們都會按要求化淡妝,“這也是訓練的一部分。”事實上,化妝會影響排汗,但在訓練場上揮汗如雨的女兵們卻毫無怨言:“一切為了上任務!”
考慮到其他國家儀仗女兵大部分都是盤發,儀仗大隊為女兵們設計了發髻。“這種發髻形狀扁圓,兩側微微上翹,外面用發網固定,搭配上卷檐帽,顯得整齊利落”。
“女兵頭上的發髻體現了東方女性的古典美,又充滿了現代氣息,同時美觀、簡潔、穩固。”程誠說,這種發髻頗受女兵歡迎,“不僅端庄大方,而且盤起來速度很快,兩個女兵一組互相盤,兩分鐘搞定!”
對於普通電視觀眾來說,三軍儀仗隊的鏡頭也許只是一閃而過。但就是為了這精彩的瞬間,女兵們會精心雕琢每一個細節,把完美的女軍人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苦練正步的間隙,女兵們最喜歡的事是被叫去量禮服和馬靴的尺寸,這意味著離執行任務又近了一步。
趙穎告訴記者,第一批女兵大都已經穿壞了好幾雙馬靴。“靴筒被保養得锃亮,靴底卻磨出了一個大洞,都是天天踢正步磨壞的”。
4月初,女兵開始和男兵進行合成訓練,每天在訓練場上踏樂行進。這是執行任務前的最后一項訓練。
迎接外賓通常分為3種規格:第一種是由151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主要迎接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第二種是由127人組成的陸海空三軍儀仗隊,主要迎接國防部長、參謀總長﹔第三種是由101人組成的單軍種儀仗隊,主要迎接外軍的軍兵種司令。
按照計劃,女兵們將要參加的是第一種規格的儀仗司禮任務。“根據任務規格,首批需要13名儀仗女兵上場。”訓練處處長朱振華介紹說,“其他隊員列入預備隊,她們也都具有上場執行任務的能力。”
首批上場的13名女兵如何選出來?“過關!”程誠的回答非常簡練。
“過關”是儀仗大隊一個獨特的傳統。遇到上任務前需要選拔儀仗兵,大隊長李本濤會把5個中隊全部集合起來,讓選拔對象逐個在700多人面前走正步。5位評委手裡拿著乒乓球拍兒,根據選拔對象的表現作出評判。“紅色的一面代表通過,黑色的一面代表淘汰,3票以上才算過關”。
“這非常考驗儀仗兵的心理素質。”經歷過“過關”場面的程誠笑著說。那天,第一批女兵全部上場。在評委們的多方考察下,隊長程誠被選為空軍護旗手,趙穎和11名女兵分3組編在陸海空軍種方隊的最后一列接受檢閱,徐子杰和其他女兵作為預備隊員一同參加任務。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