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艦發射導彈 高毅/攝
海軍運城艦是一條多次執行亞丁灣護航、遠航訓練、戰備巡邏、新武器試驗、與外軍聯演聯訓等任務的“明星艦”,被稱為“海上利劍”,歷經7年磨礪,這把“海上利劍”越來越鋒利。
2008年8月,運城艦在廣州黃埔江畔組建,來自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的100多名接艦官兵在此集結。運城艦所屬型號艦艇是中國海軍裝備的第一款區域防空型導彈護衛艦,回顧中國海軍護衛艦的發展歷程,至今沒有哪一型護衛艦的建造數量能超過它,也沒有哪一型護衛艦像它一樣頻繁與大型導彈驅逐艦並肩戰斗在遠海大洋。
運城艦可謂一座高科技“海上城堡”,而要想完美駕馭這樣一艘新型戰艦,難度可想而知。時任艦長王先中、政委李運來和接艦的100多名官兵清晰地感受到了肩頭沉甸甸的責任。
“你們將來必定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
造型美觀的龐大身軀、簡約時尚的隱身設計、昂首向天的威武主炮……就像愛賽車之人猛然見到超級跑車,當來到運城艦所在造船廠進行跟班學習的艦員們,第一次見到船塢裡運城艦的英姿時,忍不住連連贊嘆,官兵們自發地圍著軍艦駐足欣賞。
但官兵們的興奮勁兒很快被本領恐慌取代。新型戰艦涉及電子、通信、光電等40多門學科數百項高新知識,光各種設計圖紙和使用說明書就能裝兩卡車。
上艦后進入艙室內部,看到密如蛛網的線路、高度集成的電路板和數以百計的控制按鍵后,主炮發射班長張世威當時直冒冷汗:“能不能換個人干班長啊!”
在此之前,他們已經進行了3個月的強化培訓。時間緊、任務重,艦黨委與艦員簽訂軍令狀:誰考核成績達不到良好以上,誰就打背包回原單位。接艦官兵們白天纏著教員解難題,晚上通宵達旦鑽理論。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業考核時,運城艦官兵整體成績超出同期培訓的兄弟艦一大截。但100多個艦員中還是有兩名艦員考核未通過,二人被立即退回原單位。大連艦艇學院一名老教授感慨說:“你們將來必定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隊!”
來到造船廠后,全艦官兵又開始了新一輪百米沖刺。那時正逢春節,艦艇建造進入關鍵工期,設備廠家密集上艦進行系統安裝調試。雖然室外涼爽宜人,但沒有空調保障的軍艦內部卻熱得像蒸籠一樣。
為盡快掌握新戰艦裝備原理,王先中拿著圖紙把全艦所有艙室鑽了個遍。半年時間不到,大家發現艦長人黑得像從非洲回來一樣。
不少艦員也主動放棄休假,全程參與跟班調試。主機班長張鶴為了掌握柴油機運行規律,天天在60多攝氏度高溫的機艙裡摸管路,做到了對柴油機工作原理“一問明”,對裝備性能“一口清”,對上百個不同功能閥門的位置“一摸准”。深彈班長藍茲流為了弄清火箭深彈控制發射流程,連續數天蹲在連膠鞋都能烤化的甲板上,對照說明書逐一熟悉每個部件。
每天傍晚帶隊回水兵樓的路上,運城艦官兵深藍色作訓服上那一層層白色鹽漬形成的各式圖案,成了工廠裡一道別樣的風景。
短短3個月的工廠跟班學習,從正常啟動操縱到應急處置訓練,從排除一般故障到參與系統聯調,接艦官兵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在不斷加鋼淬火中持續提升。2009年2月,運城艦正式下水試航,對全艦各系統進行動態調試。在各操縱台位,兄弟單位都是工人師傅演示操作,艦員站在旁邊跟班學習,唯獨運城艦是由官兵實際操作,而工人師傅在一旁指導。
在造船廠和設備廠家大力配合下,運城艦完成了260多個試驗試航項目,官兵們先后提出技術優化建議1000多條,三分之一被用於后續艦的技術改造,實現了人與裝備的有機結合。
“如果說這是汽車駕考,試航階段就像小路考,我們拿到了95分以上的高分。”王先中自豪地說。
“運城艦把裝備系統性能用到了極致”
2009年12月,廣州黃埔造船廠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運城艦在這裡舉行隆重的交接入列儀式。這艘新型戰艦開始了精武礪劍、建功大洋的征程。
“對海軍艦艇來說,有遠洋航行能力隻能叫一艘好船,隻有能打勝仗才配叫一艘戰艦。”運城艦所在的某驅逐艦支隊支隊長翟保然說。
因此,新型艦艇出廠后,都要先進艦艇訓練中心,經過單艦全訓形成戰斗力后,再編入部隊的一類艦序列,轉入編隊訓練和課題訓練,形成執行各項任務能力。
入列支隊不久,運城艦立即轉入南海艦隊艦艇訓練中心進行培訓,重點進行單兵個人能力和單艦整體作戰能力訓練。
當時正值新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試訓,面對全新的作戰理念、全新的武備系統和全新的組訓模式,運城艦沒有任何現成經驗可以借鑒,一切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