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較真,國家利益不容有失
“工作上特別嚴厲,愛較真。”這是王飛雪教授身邊的人給他的評價。
大學第一節高等數學課上,王飛雪提問的關於“一致連續”性問題,讓閆峴峰老師見識到了他的較真,也記住了他的善於思考。這份較真在他工作以后體現的更為明顯,跟王飛雪一起工作過多年的同事孫廣富說,“他的較真是出了名的,每次有什麼任務,一定不只是達到指標那麼簡單,他一定會想盡辦法挑戰甚至突破理論極限,做到最好。”
至於嚴厲,他的學生和同事都領教過,同事崔玉評價說:“如果沒有做好充分的准備,絕對不敢踏入他的辦公室。”
可是在科研的道路上,需要的就是這種較真跟嚴厲。較真是為了更加科學,嚴厲則是嚴謹。也正是因為這種較真跟嚴謹,他才能帶領團隊在北斗衛星導航事業中取得一次次的成功,為維護國家的利益取得不俗的成績。
2006年,國家准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已成功運行多年,系統運行穩定正常,大家一致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指標和基本參數,隻需適當增強入站鏈路抗干擾能力、提升系統在某些特殊場合的穩健性即可。但王飛雪認為如果僅僅是單純的對硬件更新,對系統性能效果提升不會有質的飛躍。於是,經過三個月的挑燈夜戰,幾十人的徹夜不眠,王飛雪帶領團隊大膽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証后應用到北斗二號上,帶動了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理論最優值!
2007年4月,我國北斗二號第一顆衛星進入亞洲某一區域后,受復雜電磁信號干擾與地面失去聯系。如果這一難題在三個月內不能解決,即將組網的十數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多數國內同行傾向於技術難度小的“躲”,但這樣國家就要蒙受數十億資金損失,且電磁環境一旦再有變化,衛星還要“躲”個沒完﹔如果選擇“抗”,耗費資金少,但技術難度極大、風險高。臨危之際,王飛雪再次請戰,帶領團隊一舉攻克強干擾環境下高精度測距這一世界難題。並且因為他的較真,再次挑戰了理論極限,使衛星抗干擾能力提升1000倍,避免了國家巨額損失。
在涉及到國家利益的問題上,作為軍人,王雪飛的較真跟嚴謹更是發揮到了極致。2008年,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與我國北斗系統展開頻率之爭。為了打贏這場“電磁領土”保衛戰,王飛雪帶領研究小組為談判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就在前不久,歐盟代表團終於接受了中國提出的頻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完成衛星導航頻率協調,中歐衛星導航系統長達八年之久的拉鋸戰握手言和。
憑著這種較真精神,王飛雪帶領團隊先后研制出世界領先的監測接收機、精密測距碼模塊及注入系統、主控站測量及通信系統、RDSS業務信號收發分系統、時間同步注入站、星載上行測距終端等地面設備。在最近一次針對實用商業化全球系統衛星導航信號模擬源功能測試中,他們研制的產品以95分的大比分高居榜首。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