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這個浙東新興的濱海城市,素有擁軍優屬、擁政愛民的光榮傳統。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島登陸作戰在這裡打響。台州人民自發組織漁民支前隊、運輸隊、救護隊等,調集大小船隻1053艘,擔架1675副,支前熱情空前高漲。近年來,台州市軍地聚焦強軍抓雙擁,不斷鞏固和加強軍政軍民團結,譜奏出一首首“愛我人民愛我軍”魚水新曲,連續3次榮膺“全國雙擁模范城”稱號。
立起雙擁坐標——
從“單純任務”到強化國防觀念
去年9月,為適應軍事斗爭准備需要,台州軍分區著手組建集運輸、救護、維修於一體的海上民兵應急支援保障大隊,構建一支精干高效的新型海防力量。然而,台州市95%以上的船隻屬於民營企業,時間緊、任務重,船從哪裡來?人從哪裡出?
“這項工作是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大事,全市必須不講條件不講困難,全力保障、落實到位!”任務部署會上,台州市委領導的話音剛落,11家民營性質的漁業公司紛紛站出來要求加入運輸隊。
“企業利益只是手指頭,國家利益和國防利益才是拳頭,哪有指頭比拳頭大的道理!”玉環縣紅旗漁業公司陳經理的一番話道出了民營企業老總們的心聲。
雙擁不是一項單純的工作任務,而是一項帶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工作,必須要放在講政治的高度上來認識,放在促發展的大局中來思考。這是台州市軍地各級的共識。
台州是股份合作制的發祥地,有30余萬家民營企業。如何發揮民營企業優勢,在全社會形成濃厚擁軍氛圍,實現軍地優勢互補,是台州軍地領導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0年2月,仙居縣率先在全國成立以“幫老兵之需、解老兵之困、安老兵之心”為宗旨的“老兵之家”。近5年來,這個由政府出資、人武部扶持、民營企業贊助的團體,先后為退伍士兵發放救助金60余萬元,為527名家庭困難的退伍人員提供免費培訓,236名退伍士兵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在台州,民營企業擁軍優屬協會、雙擁文工團等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擁軍已成為群眾的一種自覺行動。
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2013年10月,強台風“菲特”侵襲台州,大陳島一漁船10人被困港口,台州軍分區某海防營官兵聞訊后,頂著狂風暴雨前去營救,經過近2個小時的奮戰,最終將遇險漁民全部救出。之后,官兵又奔走在大陳島各村庄,轉移受災群眾300余人,展現出了人民軍隊愛人民的情懷。
找准雙擁落點——
從“單一慰問”到軍民融合式發展
今年初,台州市委主要領導到駐軍部隊走訪慰問。與往年不同,這次他們除了帶來慰問品和慰問金,還重點就新建公路、碼頭等基礎設施如何落實國防需求進行研究商討。
從“單一慰問”到軍民融合式發展,反映的正是台州市圍繞實現強軍目標,把支持部隊做好軍事斗爭准備作為擁軍工作重點、緊盯戰斗力提升所帶來的顯著變化。
台州境內某軍民兩用機場以前是全國首批軍民融合發展的機場之一。30年來,由於航班航線不斷拓展,航空業務量快速增長,加上近幾年部隊更換了機型,舊機場已不能滿足當前軍事斗爭准備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亟待改建。
軍民兩用機場改不改?怎麼改?是軍地兩者兼顧還是有所側重?有人認為,機場改建很有必要,既有利於部隊的軍事訓練,更符合融合式發展的趨勢。但也有人認為,現在又不打仗,自然應該以服務保障地方經濟建設為主。
面對這些軍事斗爭准備需求和經濟建設之間存在的矛盾,台州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一個理念:聚焦強軍目標抓擁軍,必須服從國防建設大局,圍繞滿足部隊所需、同時讓群眾受益,努力尋求雙贏之策。
台州作為瀕海城市,必須優先考慮軍事斗爭准備需求。從2010年開始,台州市財政先后劃出專項經費4200萬元用於某軍用機場跑道的拓寬加固改造﹔投入專項經費支持台州軍分區某營新營房搬遷﹔解決2000余畝的土地征用、灘涂補償等費用1220萬元,確保海軍某部順利進駐。
在共建共享中推進深度融合。近年來,台州軍分區著力打造愛民暖心工程,組織駐軍部隊干部與貧困學生結成幫扶對子,投入專項資金集體幫扶8個貧困村,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發展特色經濟、扶持義務教育。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