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戰勝利的關鍵【2】

2015年07月22日08:11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開辟敵后抗日根據地,與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戰場形成有效配合,在進行敵后游擊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為抗戰勝利積蓄了決定性力量

放手發動群眾,建立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實踐中總結的成功經驗。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國民黨軍隊傷亡達80萬人,張自忠、佟麟閣等著名抗日將領為國捐軀,北京、天津、保定、張家口、石家庄、包頭、太原、上海、南京、杭州、濟南、青島、徐州、合肥、廣州、武漢等重要城市相繼淪陷。面對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不得不在敵人后方發動群眾、武裝群眾,開辟廣大的敵后戰場。

廣泛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1937年9月至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武裝,廣泛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先后建立了晉察冀、晉西北和大青山、晉冀豫、晉西南、山東、華中等六大抗日民主根據地,並鞏固了陝甘寧邊區,八路軍發展到15.6萬多人,新四軍發展到2.5萬人,敵后根據地總人口達5000萬人以上。到1940年,抗日根據地擴大為16塊,加上陝甘寧邊區,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已擁有1億人口,超過了當時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著日益重大的作用。從七七事變到日軍投降,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作戰12.5萬余次,消滅日軍52.7萬余人,偽軍118萬余人。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迫使日軍不得不將原先用於進攻的大量兵力轉用於保守其佔領區,從而阻止了日軍的戰略進攻。

艱辛引領敵后軍民反“掃蕩”斗爭。1941年至1942年,日軍“掃蕩”華北根據地時,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萬人的達132次,萬人以上至7萬人的達27次,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氣,進行慘無人道的細菌戰,制造大量的無人區,抗戰進入了最困難的時期。在極其艱苦的反“掃蕩”、反“清鄉”斗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創造了很多極為有效的殲敵辦法,如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武裝工作隊等等,發展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廣大軍民英勇頑強,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奉獻。1941年8月1日,偽軍包圍冀中獻縣東辛庄,威逼回民支隊司令員馬本齋的母親,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馬母痛斥敵人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后堅貞不屈,絕食而死。1941年9月25日,在冀西易水河畔狼牙山地區,八路軍戰士馬寶玉、胡德林、胡福才、宋學義、葛振林,面對日偽軍的進攻,為掩護黨政領導機關和群眾轉移,主動把敵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一步步退到懸崖絕壁,據險抵抗。在打完最后一顆子彈后,他們毅然砸槍跳崖,三人墜落崖底,壯烈犧牲,二人被挂在樹枝上,后來脫險。人們稱他們為“狼牙山五壯士”。1942年5月25日,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在八路軍總部遭到敵人合圍的危急情況下,指揮部隊突圍,在率領最后一批人員突圍時,不幸中彈殉國。這樣的民族英雄成千上萬。

組織開展軍民大生產運動。1941年前后,日軍反復“掃蕩”並實行“三光”政策,企圖毀滅抗日根據地的生存條件,敵后抗日根據地面臨空前嚴重的經濟困難。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強調必須走生產自救的道路。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指出:“必須精細地而不是粗枝大葉地去組織各根據地上的經濟,達到自給自足的目的,是長期支持根據地的基本環節。”並提出了根據地建設和大生產運動的基本方針。如實行以農業為主的農業、畜牧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商業全面發展的方針,統一領導、分散經營的方針,努力生產、厲行節約的方針,等等。中共中央的正確方針,指引和推動了各根據地大生產運動的蓬勃發展。在陝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中,八路軍各留守部隊的成績最為顯著。359旅就是這一時期涌現的模范。該旅1941年3月到南泥灣,當年就開墾荒地1.12萬畝,糧食和經費自給率接近80%,第二年達到90%以上。到1943年,不僅實現糧食自給,而且上交公糧近萬石,養豬養羊達到了“兩人一豬、一人一羊、十人一牛”的目標。各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為渡過嚴重困難,支持敵后長期戰爭,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

中國共產黨組織指揮的一系列戰役戰斗,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在抗擊日軍進攻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為抗戰勝利提振了民族精神

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動員和組織全民族掀起抗日愛國運動,而且直接指揮了一系列戰役戰斗,大量殺傷日軍進攻力量,取得了不少輝煌戰績,打出了人民軍隊的國威軍威。

國民黨政府宣布抗戰后,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打了一系列主動仗。比如,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第115師在平型關附近伏擊日軍,充分發揮八路軍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殲敵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這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而第一次取得的大勝仗,打破了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使許多人由此相信共產黨不但堅決抗日,並且是有能力戰勝敵人的。再比如,“百團大戰”。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軍105個團約20余萬人,對華北日軍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斃傷日、偽軍約3萬人,俘日軍281人,俘偽軍1400余人,偽軍反正1800余人,摧毀293個據點和大量敵堡,繳獲各種炮53門,各種槍5800余支,既提高了八路軍和共產黨的威望,又在抗日局面低沉時振奮了全國民心。蔣介石致電朱德、彭德懷說:“貴部窺此良機,斷然出擊,予敵以甚大打擊,特電嘉獎。”不得不正式承認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的戰績。又比如,神頭嶺戰斗。1938年3月16日,八路軍129師386旅在神頭嶺地區設伏,打擊潞城向黎城增援的日軍,共斃傷敵1500余人,俘敵8人,繳獲長槍550余支,騾馬600多匹,自身傷亡僅240余人。這次規模較大的伏擊戰打得干脆、利落,以小的代價換取了大的勝利。連日軍統帥部也把它看成是八路軍“典型的游擊戰”。

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創建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打了一系列反擊戰。在創建各個敵后抗日根據地之初,就遭到了日偽軍的圍攻,企圖把根據地扼殺在搖籃之中,黨領導的人民軍隊進行了堅決反擊。比如,1937年12月,晉察冀根據地軍民粉碎了敵人南北兩線七路圍攻,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取得了反圍攻作戰的勝利﹔1938年3月,晉西北根據地軍民殲滅日偽軍1500余人,挫敗了日軍摧毀晉西北根據地的企圖﹔同月,晉西南根據地軍民殲滅日軍1000多人,燒毀汽車60多輛,穩定了晉西南的抗戰局勢﹔1938年4月,晉冀豫根據地軍民歷時23天,進行反“九路圍攻”戰役,共殲滅日軍4000余人,收復縣城18座,打破了日軍消滅晉東南八路軍的計劃﹔等等。這些戰役戰斗,沉重打擊了日軍進犯根據地的囂張氣焰,保衛了抗日根據地建設。

抗戰后期為了擺脫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領導軍民進行了局部反攻。從1944年開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在華北、華中、華南地區,對日偽軍普遍發起局部反攻。各抗日根據地共作戰1.1萬余次,殲滅日、偽軍近20萬人,攻克縣城20多座,攻克和逼退據點2500多個,解放人口1700多萬。這與正面戰場上國民黨軍隊的大潰退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到1945年春,全國已形成19個解放區,總面積95萬平方公裡,人口9500多萬,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發展到91萬,民兵220萬人。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軍民的局部反攻,在戰略上對國民黨正面戰場和英美盟軍的對日作戰起到了重大配合作用,同時也為全面反攻、爭取抗戰最后勝利准備了重要的條件。

中國共產黨善於總結指導戰爭的先進理論,科學指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在認識和把握抗戰規律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為抗戰勝利提供了行動指南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善於運用革命的理論指導革命的實踐。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科學總結兩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在政治上和思想上沖破了教條主義的束縛,獨立自主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把共產主義的理想和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現實目標結合起來,把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指導抗戰的正確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這些東西,集中體現在毛澤東撰寫的《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軍事理論著作中。

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戰爭的先進理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戰勝利的必然性。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明確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的,最后勝利屬於中國。毛澤東深刻揭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經過持久抗戰才能勝利的客觀依據。他指出:“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日雙方存在著互相矛盾的四個基本特點:第一,日本是個帝國主義強國,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國﹔第二,日本的侵略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中國的反侵略戰爭是進步的、正義的﹔第三,日本戰爭力量雖強,但它是個小國,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中國是個大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第四,日本的非正義戰爭在國際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國的正義戰爭卻是得道多助的。這些特點,決定了日本的進攻能在中國橫行一時,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走一段艱難的路程,但經過長期抗戰,最后勝利屬於中國。

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戰爭的先進理論,以前瞻敏銳的遠大政治眼光描繪了抗戰勝利的路線圖。《論持久戰》明確指出,抗日持久戰將經過戰略防御、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才能取得最后勝利。通過三個階段,在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中國必將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而日本則必將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其中戰略相持階段的時間將相當長,遇到的困難也將最多,然而它是整個戰爭轉變的樞紐。這個階段中,我們的作戰形式主要是游擊戰,而以運動戰輔之。這個階段的戰爭是殘酷的,但是游擊戰爭能夠勝利。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對游擊戰爭的重要戰略地位和這一套方針作了詳細論述,為開展敵后游擊戰爭提供了科學的基本遵循。

中國共產黨關於抗日戰爭的先進理論,用科學的軍事理論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論持久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戰爭的綱領性文獻,它不僅指明了必須持久抗戰才能取得最后勝利的前景,並且提出了一整套動員人民群眾,在持久戰爭中不斷削弱敵方的優勢、生長自己的力量、以奪取最后勝利的切實可行的辦法。當抗日戰爭剛開始不久,許多人對戰爭將如何發展還不甚明了的時候,它清晰地描繪出戰爭發展全過程的完整藍圖,回答了人們頭腦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后來的實踐証明,毛澤東的預見是完全正確、符合實際的。正是由於這些光輝著作科學論証了抗日戰爭的發展規律,以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闡明了爭取抗戰勝利的正確道路,批判了對於抗日戰爭的各種錯誤認識,因而從思想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廣大人民,極大鼓舞了廣大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與決心。

抗戰從九一八事變到日本簽字投降,中國軍隊進行重要戰役200多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殲滅日軍150余萬人、偽軍118萬人,中國軍隊傷亡380多萬人,中國人民犧牲2000多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數3500萬人以上。需要指出的是:英國、美國、蘇聯等世界各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持,特別是蘇聯出兵東北、美國進攻日本本土,大大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這些都無法代替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勝利的關鍵作用。事實証明,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武裝力量,是全民族利益最堅定的維護者,是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是抗戰勝利的決定性力量。

歷史是現實的根源,現實是歷史的延續。70年前,中國共產黨在還沒有掌握全國政權的情況下,能夠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發揮關鍵作用,已經被深深鐫刻在人類戰爭的歷史豐碑上﹔70年來,中國共產黨經過浴血奮戰奪取全國勝利,開辟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嶄新紀元,同樣已經載入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不朽史冊中。歷史、現實昭示著未來。人們完全可以預見,在實現中國夢的新的征程上,中國共產黨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同樣必定會成為繼續引領中華民族闊步前進的中流砥柱。(蘭州軍區司令員、政治委員 劉粵軍 劉雷)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