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加大實戰化訓練,成功發射一枚導彈(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宋波 攝)
新華網北京7月26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張選杰 白瑞雪 李兵峰)“5、4、3、2、1,點火!”38歲的康平再次按下熟悉的紅色按鈕。盡管這只是一次日常模擬訓練,在那片連綿洞穴中,武器出鞘前的一切與戰時並無不同。
康平和同伴們所持的是一種特殊武器——洲際戰略導彈。這些軍人和導彈共同組成的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為有“東風第一枝”美譽的中國第一支戰略導彈部隊。
56年歷史中,這個王牌旅先后發射數十枚多型戰略導彈。作為中國軍隊最為神秘的一部分,他們手握國家安全與世界和平的砝碼,驚天動地而又沉寂於深山密林。
國有重器
二戰末期,德國人發明的V—2導彈在酒精和液氧的推進下飛向英倫半島,發起了以武器自主導航、自動尋的為特征的精確打擊。
人類歷史上第一種“聰明”武器用於實戰的15年后,中國有了自己的戰略導彈部隊。
2014年夏天,西北大學畢業生張逸群成為這支部隊最新的兵。
“我能摸摸嗎?”第一次見到那枚通體噴涂綠漆、豎立待發的龐然大物,他怯生生地問。
“它就是你的武器,這裡就是你的戰位。”班長說。
指尖觸碰彈體那一刻,張逸群原本因為沒能加入陸軍特種兵而遺憾的內心,被一種難以名狀的震撼填滿:“就是它在靜靜地守護和平啊!”
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官兵進行彈體吊裝轉運訓練(2009年11月13日攝)。 新華社發(宋新寧 攝)
新兵下連,首先向導彈報到﹔老兵退伍,最后向導彈告別。在這個導彈旅,一代代軍人的軍旅生涯,就是與被譽為“大國長劍”的洲際戰略導彈一起,等待出鞘。
1984年國慶閱兵,導彈旅亮相天安門。外媒評論說:“中國今天第一次將她的導彈家族展現在世界面前,足以証明她有能力覆蓋地球每一個角落的能力和自信。”
國際形勢復雜的年代,這個導彈旅在第二炮兵大規模戰役演習中出色實施反擊作戰演練,彰顯了我保衛國家領土完整的堅定決心。
新世紀以來,導彈旅換型升級某型戰略導彈,戰略威懾和實戰能力不斷攀升。
從“打得響”到“打得遠”“打得准”,從機械化到信息化主導,“東風第一枝”的歷史跨越濃縮了第二炮兵的發展歷程。《2008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指出,第二炮兵已建設成為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備的戰略力量,具備陸基戰略核反擊能力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能力。
在弦上
6連指導員張良彬的戀愛眼看快“黃”了,邀請千裡之外的女友來駐地相會。
女友到達的第二天早上,部隊緊急集合。他來不及趕往家屬區道個別,便投入了一連十幾天的“隱身”式演練。
隨時待戰、隨機拉動的全要素、全流程、全員額戰備演練,是這支部隊的常態。2015年5月發布的《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這樣闡述這種狀態:“第二炮兵平時保持適度戒備狀態,按照平戰結合、常備不懈、隨時能戰的原則,構建要素集成、功能完備、靈敏高效的作戰值班體系。”
第二炮兵某洲際戰略導彈旅進行夜間緊急拉動演練(2015年5月21日攝)。 新華社發(宋波 攝)
備戰方能止戰。洲際戰略導彈微妙地維系著戰爭與和平之間的平衡,也決定了“箭在弦上”為和平時期唯一選擇。
戰爭是時間的競賽。近年來,“東風第一枝”官兵將測試發射時間縮短到原來的五分之一,全部火力單元具備獨立測試發射能力,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快速作戰能力。
戰爭也是意志的較量。基於現代戰爭的高強度、殘酷性,導彈旅不定期組織密閉生存訓練,用給養標准減半、氧氣含量降低、時間日夜顛倒等方法創造出更為惡劣的戰場環境﹔官兵們不分晝夜測試操作、戰備演練,在生理心理接近極限的狀態下練指揮、練技術、練協同。
煩躁、抑郁,最后慢慢習慣。挺過了這些關,便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火箭兵、忠誠的男子漢。
張良彬的愛情有了一個明媚的結局。當他因愧疚提出分手,一直等他歸來的女友卻說,這些天裡看到了火箭兵的擔當——“咱們結婚吧!”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