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上將:島鏈封鎖困不住中國 不宜看得太重

2015年08月06日08:35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朱文泉上將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全球85個國家之間存在著83處約410余個島嶼(半島、礁岩)爭端。從太平洋的三個‘陰影區’到大西洋的‘十字架’、印度洋的‘邊緣風暴’以及極地的‘爭先恐后’,都在昭示著一個嚴峻的現實:島嶼戰爭的烽煙依然在飄蕩。”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原司令員朱文泉上將最新專著《島嶼戰爭論》的開篇對目前全球島礁爭端的總體評述。這種判斷和中國周邊東海、南海方向所面臨的緊張局勢非常吻合。作為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朱文泉為什麼要寫這套書,他對於目前中國面臨的島嶼爭端如何看待,中國又該如何破局呢?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記者日前對朱將軍進行了專訪。

為“打贏大中型島嶼戰爭”提供理論支持

環球時報:您為《島嶼戰爭論》一書花了整整七年時間。在動筆之初,中國周邊的島嶼問題還沒有現在這麼受關注,您決定寫這本書的原因是什麼?

朱文泉:2007年9月1日,按照中央軍委的安排,我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當時我就表態,司令員不當了,要當一個研究員,繼續研究島嶼作戰問題。小平同志曾講過,20世紀80年代要抓三件大事:一是反霸權,二是發展經濟,三是解決台灣問題。但到2007年我寫這本書時,台灣問題還沒解決,到現在也沒解決。作為軍事干部,我寫這本書就是為打贏大中型島嶼戰爭提供理論支持,為未來解決台灣問題出一把力。解決台灣問題,中央的方針很明確:一國兩制,和平統一。這是我們的願望,也是最理想的結局。但台灣有分裂勢力存在,武力這一手不可不備。

老百姓有和平時期,但軍人沒有和平時期,有的只是戰爭間歇。我在第31集團軍、第1集團軍任職時都在研究島嶼作戰問題,后來又開始研究電子戰,到南京軍區任參謀長和司令員之后,仍然聚焦於大中型島嶼作戰,研究的范圍也更加廣泛。我要將積累了幾十年的理論研究經驗和實踐經驗,寫下來交給正在“行軍中”的年輕官兵們,讓他們站在我的肩膀上前進。

我們國家是沿海國,如果不重視海洋,不重視海、空、天武裝力量建設,不走現代化發展道路,不解決制信息權問題,我們國家還存在著受二茬罪的危險。我寫《島嶼戰爭論》就是要用歷史提醒國人和軍隊保持警醒,保証我們的子孫后代不受帝國主義侵略蹂躪那樣的“二茬罪”,防止“安樂死”。

環球時報:島嶼戰爭有哪些特殊要求?

朱文泉:研究島嶼戰爭相比研究一般戰爭而言開的口子比較小,主要以島嶼和島礁為主要研究對象,但又不局限於島嶼,而是以島嶼為平台,研究戰爭的整體面貌。島嶼戰爭的內核小,外延大。也可以說成“肚臍小,肚子大”。什麼是島嶼戰爭,解放軍軍語中沒有這一詞條,我將它歸納為:圍繞島嶼(半島、瀕海地區)攻防作戰所展開的一系列戰爭行為的總稱。主要包括登島(陸)作戰、島(陸)上進攻作戰、島(陸)上防御作戰,也包括島嶼封鎖作戰、信息火力作戰以及在該戰略指導下展開的海戰、空戰、天戰、陸戰等。

島嶼戰爭和普通戰爭相比,特殊要求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組織指揮特別復雜,二是戰場環境要求特別高,我在書中提出戰場環境“四象”理論,即天象、海象、氣象和島(陸)象。島嶼作戰光講海況和氣象是不夠的,還要掌握島上的情況、沿海陸地的情況、太空的情況。三是保障特別復雜。島嶼戰爭因為隔著大海,海上輸送速度慢,目標大,很容易遭受打擊。而空中輸送能否開辟空中走廊,以及如何保証空運安全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問題。四是要統籌好島上和島外兩個戰場。指揮員要集中注意力解決島上作戰問題,同時要組織好島外戰場的太空、海空信息、火力支援和后勤裝備補給問題。島嶼作戰必須奪取海上的制空、制海、制信息權,我把它稱為“戴帽”、“砌牆”、“支傘”。五是海上作戰更要利用好國際法,包括國際海洋法公約。我們軍隊的指揮員出國少,在聯合國和區域組織任職經歷少,更沒有海外作戰的實踐,運用法律手段進行斗爭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自然也就比較少,所以《島嶼戰爭論》用八篇文章寫國際法及其運用問題,希望軍隊能夠改變當前的面貌。

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