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全球各地軍事演習可謂“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目不暇接。如何看待這些演習,其實大有學問——
軍演內外看點多
說起軍事演習,世人想必並不陌生。但軍演畢竟是個“大工程”,籠罩其上的“迷霧”一時難以參透。好在軍演內外不乏看點,可供人“一葉知秋”“窺豹一斑”,發現某些奧妙所在。
組織設計折射編制體制情況
演習由誰來組織,與該國軍隊編制體制頗有干系。
美軍的編制體制特點,決定其軍演也有“三級管理負責制”作為依托,即“最上層”國防部,“中間層”參聯會,位於“底層”、負責具體落實演習計劃的是各軍種部和作戰司令部。如果把美軍訓練體制比作一家企業,五角大樓負責人事和戰備的副部長就是“董事長”﹔負責制訂年度演習計劃的參聯會則是“董事會+總經理”﹔其下屬的聯合部隊發展局負責分配資金、裝備,等同於“財務處+庫房”﹔各軍種部、作戰司令部和戰斗支援機構,則相當於分公司。
俄軍近年來的演習組織體制,則在很大程度上發揮著“檢驗軍事改革成果”的作用。2008年俄羅斯啟動“新面貌”軍事改革,在戰略指揮體系上採取了“大動作”——自2010年12月1日起,將原有6大軍區整合並重劃為西部、南部、中央和東部4大軍區,對應俄4大戰略方向。各軍區又是所在戰略方向上的“聯合戰略司令部”,作為聯合指揮機構,擁有對轄區內除戰略火箭兵、遠程航空兵、軍事運輸航空兵外,各軍兵種所有部隊的戰役指揮權。戰略指揮體系如此前所未有的結構性重組,隻有通過軍演才能夠實現真正的磨合和檢驗。俄軍因而很快確立了相應的軍事訓練體制,採取了與美國相仿的“國防部統籌全軍演習,總參謀部進行指導,各軍區具體實施”三級框架﹔而空降兵、戰略火箭軍等獨立軍兵種,則自行組織訓練或參加所在軍區演習。
聯合作戰體制的建設,是印軍的一個老大難問題。盡管印軍已成立了聯合國防參謀部,下設聯合訓練部,但因該部門層級較低,三軍隔閡又很深,所以,印軍組織“重頭”演習的權力,大多仍掌握在各軍種手中。盡管如此,印軍各軍種中“操盤”訓練的部門仍不乏耐人尋味之處。例如,負責制訂陸軍演習課目的印度陸軍訓練司令部,在1991年成立時,並未設在首都新德裡,而是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西北地區。這不能不令人將此舉與印陸軍近年來不斷加強山地部隊這一編制調整“焦點”聯系起來。印度海軍未設專職訓練部門,相關工作由總部設在科欽的海軍南方司令部負責。不過,科欽以及位於其附近拉克沙群島上的印度海軍基地,與馬六甲海峽、“非洲之角”和波斯灣的距離,都在3000公裡左右﹔印海軍將主演兵場安在這裡,也確實“意味深長”。
課目設置隱含軍隊建設指向
總在為“打贏下一場戰爭”作准備的美軍,軍隊建設的前瞻性、實用性很強,通常會根據未來戰爭構想來設置演習課目。早在2001年,美空軍就開始組織實施“施裡弗”系列太空戰演習。2012年10月頒布的《2013至2016年參聯會主席聯合訓練指導》中,美軍又明確要求“把網絡戰和太空戰融入所有訓練、演習中”。為此,近年來美軍舉行的軍演,都不同程度地加入了網絡戰和太空戰的成分,其佔據未來戰爭制高點的意圖昭然若揭。由美軍“紅旗”軍演發展而來的“聯合紅旗”軍演,早已從單純的空中格斗訓練演變為“網絡中心戰”背景下的多軍兵種聯合演習。
近年來,規模並不算大的法軍在阿富汗、利比亞、馬裡和中非等地相繼乃至同時用兵,海外軍事干預頻率和規模僅次於美軍。其之所以能在氣候、地形、人文條件迥然不同的地區,迅速完成部署並適應當地作戰環境,與其平時高度重視戰前訓練有很大關系。法國國土面積有限,適合開展軍事訓練的地區很少,但憑借著擁有眾多海外基地的優勢,法軍幾乎可以找到各種模擬環境設置演練課目,如在南美法屬圭亞那演練熱帶叢林戰,在乍得和“非洲之角”的吉布提演練沙漠戰,在印度洋西南部的馬約特島演練兩棲登陸或島嶼防御作戰,在位於本土阿爾卑斯山區演練高寒山地戰。這種適應性訓練,對於提升法軍的全天候、全方位作戰能力幫助頗大。
日本自衛隊也很懂得“練為戰”,這在歷史積澱較深的海上自衛隊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由於在二戰中吃夠了美軍潛艇戰的虧,海上自衛隊極端重視護航和反潛作戰力量的建設,因而也特別注重損管、應急課目訓練。按照其要求,一旦艦艇在夜間訓練時發出警報,所有乘員必須假定艦艇“已遭敵軍攻擊中彈”,進而開展艦艇控制與故障排除訓練。
鑒於朝鮮半島河流眾多的地形特征,以及朝鮮特種部隊及小型潛艇滲透的威脅,韓國海軍的反潛訓練和韓國陸軍的渡河、反恐演習,都堪稱“傳統課目”。但近年來,為有效應對不斷出現的新型威脅,韓軍的能力建設也日趨多元化,並一再增設相應的軍演課目。如1999年朝鮮試射導彈后,美韓聯合司令部在當年的“乙支自由衛士”演習中隨即增加了“戰區彈道導彈攔截”課目。而為抗議日本對獨島(日方稱“竹島”)的主權要求,韓國陸海空三軍和海警部隊在島嶼防衛領域加強了協同,並於2013年10月25日(“獨島日”)當天,在相關海域共同開啟了聯合防衛演習。
調兵遣將檢驗戰略投送能力
遠程、快速打擊武器的發展,使得不同戰略方向之間的聯動性明顯上升。在關鍵的時刻和地點投入戰略集群力量,能夠達成戰略和戰役的突然性,在本質上起到快速改變敵我戰場態勢、“快速控局”的作用。因此,通過演練檢驗和提升戰略投送能力,已成為各國軍演的一個“重頭戲”。
美軍已能夠在全球各地區快速投入軍事力量,其戰略投送能力是其他國家軍隊所無法比擬的。不過,美軍各軍種依然設有專門的遠程機動性演習,如陸軍的“沙灘”“浪峰”,海軍的“自由旗幟”以及空軍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大規模空中機動演練。
俄軍有廣袤的領土和漫長的邊境需要防衛,因而一貫重視提高部隊的投送能力。沙俄名將蘇沃洛夫就認為:“腳才是決定勝利的基本條件。”為克服作戰集群遠程投送能力不夠成熟、較少輻射到遠東地區的缺陷,俄軍在近年的“東方”系列軍演中,著意將“投送能力”作為演習的核心環節。如在2013年7月的演習中,第一道命令就是要求參演部隊用各種方式,將人員、裝備快速運抵3000公裡外的指定地點。為此,俄空軍出動大型運輸機30架,飛行167架次,跨區空運了數千官兵、450件技術兵器和約700噸軍用物資。海軍則出動7艘大型艦艇,完成了64個海軍陸戰連的渡海運輸任務。在陸上,除摩托化開進外,俄軍還安排了約700輛平板挂車和50節客車車廂,通過鐵路運送了482件技術兵器和約320噸軍用物資。由於採用新型貨運平板挂車,鐵路投送速度大幅提高,僅炮兵、摩托化步兵的投送速度,就從之前的每晝夜650公裡提升至1000公裡。
為開展機動演練,日本自衛隊特別成立了“運輸科部隊”。據稱,該部權力相當大,不僅陸上自衛隊各基地的車輛教習所都歸其管轄,必要時還可征用民間的船舶、飛機、車輛,並實施道路管制。自衛隊自身的運輸能力本就不弱,近年來又加強了對民間投送能力的演練。2013年11月中上旬,自衛隊在沖大東島舉行陸海空聯演時,即借助民用船舶,將88式陸基反艦導彈從北海道、青森長途運至宮古島和那霸基地。不過,這一努力有時也會遭遇尷尬。日本鐵路都是民營企業在經營,平常不願拿出好機車給人“糟蹋”。結果,陸上自衛隊舉行機動演習時,常常出現如此“奇景”:裝運新型坦克與裝甲車的,盡是些破破爛爛的舊車皮!(倪海寧)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