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劉亞洲上將:今日中國非常需要一批猛將良才【3】

2015年05月15日09:35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走出甲午 迎接變革 再創輝煌 劉亞洲

  客觀如此,主觀如何?現實的情況是:在長期的和平環境中,國民“無敵國外患”的和平麻痺思想漸生漸長。“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一派鶯歌燕舞。軍人當和平官、和平兵的現象比較普遍,軍人“天生為打仗”的血性和斗志日漸消磨。

  習主席指出:“甲午,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我國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義。”這個特殊含義,其中一層重要意思就是:甲午應該成為中華民族永鑄憂患意識的標志。

  走出甲午,不是走出悲情,而是走出局限,不僅撫平心靈上的傷口,更要揭開歷史的傷疤,刮骨療毒,以求生發出走向未來的青枝綠葉。走出甲午,不是爭中日之間一時一地之短長,而是要為歷史改錯,改變農耕時代養成的守舊而苟且的民族心理。

  深刻洞悉國際格局變化,科學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習主席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中國主動應對新的安全威脅和戰略風險,強國夢的宏偉藍圖正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

  3、勇敢的改革精神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軍事改革也是“流血”的政治。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斬斷利益的藩籬,軍隊改革才能成功。

  魯迅先生在《墳·娜拉走后怎樣》中寫道:“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

  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軍隊改革常常用血與火寫成。春秋戰國時代,歷史的平靜被洶涌的變革巨浪打破,思想從爭鳴的曠野走向變革的廟堂。在時代變革的潮流中,向后沒有退路,隻有亡國滅族。歷史的中國呈現出少有的變革壯觀。商鞅是冒險犯難,嘗白刃,拼頭顱頸血,最終車裂而亡。但商鞅刀尖上滾出來的心胸氣質,涵養澆灌了秦人剛烈無比的血性,也塑造了改革的精神。

  改革對利益的觸動,不遜於流血的戰斗。不觸及深層次利益的改革隻能是歷史的鬧劇。正如恩格斯在《德國的軍事改革》中指出的那樣,軍事改革重點應是推動軍事組織體制的發展,不能隻討論改革“軍服問題”和“背包問題”,而忽視軍隊武器裝備體制和訓練體制的發展,否則就無法使德國軍事組織體制適應當時軍事實踐發展的要求。

  在近現代歷史上,舊中國軍隊曾經頻繁地進行過改革,但總是走不出因利益而朽腐衰亡的宿命。中國軍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不是欠缺能力去追逐外部世界洶涌澎湃的變革潮流,而是朽腐的速度遠超過變革創新的成果。近代西方軍隊勝負決戰在戰場,舊中國軍隊尚未走向戰場就已死亡。

  頑固維護既得利益,是腐敗、衰敗不可遏止的根源,也是改革難以深化,最終夭折的根源。

  近代中國軍隊,屢次上演30年衰敗期的現象,其深層緣由之一,就是軍中封建利益集團割據沖突的結果。從1852年湘軍興起於曾國藩“團練”,到1882年左宗棠平定新疆后湘軍衰落﹔從1862年李鴻章創辦淮軍,到1894年甲午戰爭淮軍潰敗﹔從1866年清政府開設水師學堂和造船廠邁出建立近代海軍第一步,到1895年北洋海軍徹底覆沒﹔從1895年袁世凱小站練兵創辦“新軍”,到1926年新軍派生出的軍閥悉數被殲﹔從1924年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建立國民革命軍,到1949年國民黨潰退,其間大體都經歷了30年左右由盛到衰的演變。

  “兵魂銷盡國魂空”。一支權錢交易泛濫的軍隊,怎肯用刺刀和鮮血去爭取並保護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改寫了中華民族的歷史。1936年7月,羅榮桓、羅瑞卿、譚政、彭雪楓、楊成武等數十人來到陝西保安。彼時,這些赫赫有名的戰將,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叫“紅大學員”,他們暫別硝煙彌漫的戰場,捧起課本,走進窯洞。蔣介石給這些學員們開出的懸賞價碼,總數超過200萬銀元,但這些學員擁有的全部家當,沒有超過200個銀元。

  戰爭的較量來自對手,改革的阻力出自內部。改革中,如果不考慮局部利益,大家會舉雙手贊成,當牽涉到部門利益、個人利益,就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不突破部門利益藩籬的結果,最終是失敗。

  走出近代中國軍隊改革屢屢失敗的怪圈,必須敢於對權力圈、利益圈、腐敗圈亮劍,為改革創造風清氣正的環境。一切遮擋變革創新陽光的既得利益都必須斬斷。

  推進軍隊改革,必然是面向新時代展開的“鐵腕事業”。當年鄧小平面對軍隊改革阻力,毅然決然地說:“第一條決心要大”“第二條才是工作要細”“要搞革命的辦法。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這一次。”

  “鐵腕事業”需要史無前例的勇氣、意志和智慧,需要一種從上到下的擔當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在治國理政與治軍強軍中迎險破難,奮勇擔當,謀定而動,揮斥方遒,國內發展改革展現新貌。同時也應清醒看到,前進的路上並不平坦。就軍隊而言,一些長期積累和新產生的矛盾問題交織而發,影響和制約著強軍的步伐和進程。面對這些難題,習主席把軍隊改革放在世界軍事博弈的大棋局中思考,納入國家改革的大戰略中籌劃,以大無畏的勇氣和擔當精神,親自組織對軍隊現行的領導管理體制、組織機構編制、作戰指揮模式等重大戰略問題進行科學論証,按照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進行設計,推動軍隊建設戰略性轉型,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婁楊宣(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