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軍報:毛澤東軍事思想使中國兵學理論進入新時代【4】

2015年05月25日09:10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軍報:毛澤東軍事思想使中國兵學理論進入新時代

  4、在不同思路的交叉點上,不同的信息風雲際會,不同的知識繁花薈萃,不同的理念爭鋒比銳。由此形成互動與共振,最容易產生創新的雷電

  信息時代的到來,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浪潮改變了理論創新之路,西方兵學中愈來愈多地滲入了東方的謀略思想。

  回顧人類思想史(包括軍事思想史),許多最有開拓性的創新成果,常常發生在兩條不同思想路線的交叉點上。不同文化傳統和哲學背景的民族,有不同的認識思路﹔不同的學科研究,有不同的方法思路。在不同思路的交叉點上,不同的信息風雲際會,不同的知識繁花薈萃,不同的理念爭鋒比銳。由此形成互動與共振,最容易產生創新的雷電。

  美軍從獨立戰爭到朝鮮戰爭之前,基本上奉行的是“火力消耗理論”——實力與實力拼搏理論。到朝鮮戰爭時期,國際上已出現兩大集團對峙,核武器的出現給戰爭帶來了巨大變化,革命戰爭對一般戰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特別是在越南戰爭之后,美軍經歷了一個重新估價和重建軍事思想的過程。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軍組成了一個研究小組,專門考察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集中研究了克勞塞維茨、約米尼、格蘭特、富勒、利德爾·哈特、隆美爾、成吉思汗、孫子和其他名家的軍事思想,目的是創造一種在決戰中以少勝多的新理論,結果出現了“空地一體戰”。這一理論的特征是:在火力和機動之間,在直接手段與間接手段之間,以及在控制管理和掌握主動之間,取得較好的均衡。這裡所說的機動,不單是機動力,更主要的是避敵強點、擊敵弱點,掌握戰場主動權的相關行動。總之,他們研究“空地一體戰”的時候,就企圖把孫子的智慧與克勞塞維茨的見解熔為一爐,從單純的重力量,向既重力量、又重謀略轉變。到了海灣戰爭時,他們干脆把孫子這位東方老人請到戰爭指揮部——前線官兵人手一冊《孫子兵法》,把“上兵伐謀”作為最高的指導原則。參與制定海灣戰爭作戰計劃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一位將軍說:“美軍將盡力避免與伊軍正面對抗。”這是他從《孫子兵法》中悟出的。《華爾街日報》戰地記者,在多國部隊地面進攻之前發回的報道說:“《孫子兵法》顛倒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神聖傳統……強調以謀克力。”

  從海灣戰爭之后到21世紀初,是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理論准備期,也是東西方軍事文化走向融合的試驗期。美軍提出的“震懾”等作戰理論,就是東西方軍事文化融合的“新產兒”。

  1995年,美陸、海、空軍退役將軍和研究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最早提出“震懾”作戰設想。1996年,美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出版了由尤爾曼、前助理國防部長懷特執筆的專著《震懾:達成快速主導》。由此,“震懾”作戰理論初步成形。在這本書中,先后27處引用《孫子兵法》中的名言,並把孫武“吳宮演陣”作為一個重要案例來研究。可以看出,這一理論的創造過程和實際內容,都汲取了東方兵學的智慧。拉姆斯菲爾德任國防部長時,該作戰理論受到高度重視,迅速納入美軍聯合部隊司令部主要科研訓練課題——“快速決定性作戰”。

  在“震懾”作戰理論問世之際,美軍提出的“戰略癱瘓”理論、“基於效果作戰”理論、“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網絡中心戰”理論,都產生於新軍事變革的浪潮之中,可以說都從不同角度吸納了《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的思想。這些理論的共同點都是以控制敵認知能力、瓦解敵意志為直接目標。從作戰方式上講,都主要通過節點摧毀和結構破壞,造成使敵“難以理解”的恐怖效果,陷入“戰略休克”和“心理崩潰”,喪失對抗意志﹔都強調以敵人的認知能力和抵抗意志為作戰重心,實行硬摧毀與軟打擊相結合,物理毀傷與大規模心理戰密切協同。在物理打擊中,都強調對敵指揮中樞和控制、通信系統,進行“點穴”式打擊,使敵“變瞎、變聾、變啞”,陷入戰略癱瘓﹔都強調將陸、海、空、天、電磁多維作戰空間的多種作戰力量,集成為一個“系統之系統”,全方位、不間斷地實施高強度的快速打擊﹔都強調使用特殊作戰手段,如具有“可怕的聲、光、煙、電”等特殊的炸彈,加重敵人認知和心理上的恐怖感、災難感。

  上述美軍這些理論創新成果,可以說是東西方軍事文化融合中生出的“多胞胎”。很可惜,在新軍事變革激情的催生中,這一窩“多胞胎”都是“早產兒”,一個個都帶有先天不足的畸形。理論創造者由於缺乏對人、對社會、對民族復雜性的研究,企圖用非接觸、高強度的精確打擊,來消除對方的抵抗意志,其結果給對方更深地埋下了復仇的種子。從這個意義上說,當代恐怖主義的“非軍事戰爭行動”,正是霸權主義對外政策和“非對稱軍事行為”引發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早產兒”的畸形在於“早產”,東西方軍事文化融合的方向是正確的,代表新時代的軍事理論還要在這一融合中產生、完善、發展。我們自己的軍事理論創新,也必須在這一種融合中思考。

  一個民族要發展,一支軍隊要前進,必須有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我們正處在一個由工業文明向信息文明轉型的時期。從發展看,軍事理論不只是研究、探尋如何贏得對抗的方略的問題,同時也要研究力量的長久發展問題。隻有在力量的發展上跑到了別人前面,才能從根本上贏得對抗。

  正所謂:善戰者“先勝而后求戰”。固然,如何使用力量、運用現有的手段去贏得對抗需要謀略,而如何創造更新的手段、發展更適合未來對抗需要的力量,同樣需要兵學理論指導。我們需要在繼承自己民族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主動克服民族文化中的消極面,走出“注釋式、考証式、頌揚式”的研究方法,站在偉人的肩上思考,以未來的眼光認識歷史。

  兵學理論研究的生命力就在於對未來的開拓,決不可停留於對歷史的回顧。開拓未來,固然要借助歷史給我們筑起的舞台,但目標是走向未來。我們需要掌握歷史知識、借鑒歷史經驗、運用歷史材料,但目的是尋求打開未來制勝之門的鑰匙。我們不能從博物館裡取出古人的劍同現代敵人作戰,而是要“熔化”古人的劍鑄造新的武器。我們需要汲取西方的探索精神和不斷追求新手段的意志,站在軍事變革的前沿,著眼先進戰斗力的發展方向,創造新時代的強軍理論。這是新一代革命軍人的責任。(李炳彥)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婁楊宣(實習生)、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