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劉亞洲上將:抗戰不僅是軍事上的勝利 還是精神的勝利【2】

劉亞洲

2015年07月02日08:05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五)

  甲午戰爭發生在五四運動前,抗日戰爭發生在五四運動后。這兩場戰爭戰場一致,對手一致,但結局迥異。在中華民族反抗外敵入侵的所有戰爭中,抗日戰爭最為慘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反法西斯的戰爭中,中國贏得最為悲壯。原因何在?就是因為中國人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明治一代人是日本歷史上最有聲有色的一代人。在那之前沒有這樣的人,在那之后也沒有。明治的榮光,至今是日本人挂在嘴邊的榮耀。而在中國,“五四”一代人則是先秦以來最有朝氣、最富生命力、最具品相的一代人。明治一代人和“五四”一代人發生了猛烈碰撞。這是兩個精英集團的碰撞,這種碰撞才有了激情,也才有了世紀意味。甲午戰爭后期,日本人已經沒有了激情。但抗日戰爭就不是這樣。1945年日本投降前一個月,它還一口氣在江西等地攻佔了十八座城鎮。它的激情在燃燒,因為它面對的是一個偉大的對手。

  讀一讀《田中奏折》中的那段話:“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野心賁張,口氣如天,倒也不失男子氣概。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有種,小東西有大志向。也隻有明治一代人才說得出這樣的話。反觀中國近千年間,就無人敢講這樣的話。然而,到了“五四”一代人,情形大不同。看看毛澤東那個時期的文字,哪一篇不是激情澎湃,揮斥方遒?他的書法更是翻江倒海,呼嘯著從紙上站立起來。千年來,小農經濟是中國的主要社會形態。這種形態決定了中國軍事的防御性。萬裡長城是防御的極致。中國的英雄,多是在防御戰爭中產生的。中國古代很少謳歌戰爭。縱是大唐盛世,描寫征戰的詩詞也是淒苦的,哀怨的。有些雖然不失豪放,也擺脫不了悲涼無奈。然而你看看毛澤東的戰爭詩,哪有一點淒慘的音調?最典型的是《七律·長征》。困苦到那種非人的地步了,毛澤東還吟唱:“三軍過后盡開顏。”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

  (六)

  抗日戰爭的侵華日軍,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最強盛,也是野心最張揚的一代。日軍在中國戰場的高級將領岡村寧次、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等高級將領,都參加過奠定日本強國地位的“日俄戰爭”,年齡多在五十開外,正處於成熟和巔峰狀態。與之相比,毛澤東和他的將領們則是小字輩。彭德懷舉行平江起義時30歲。林彪被任命為軍團長時年僅24歲。劉伯承參加南昌起義時35歲。1946年粟裕贏得七戰七捷的蘇中戰役時39歲。然而正是這些人,以前所未有的青春姿態投入抗日戰場,創造了歷史。青春具有無盡的沖擊力。青春具有無比的想象力。林彪到抗大講馬列課,大家都准備記錄,林彪隻說了一句話:“資本主義是少數人發財,共產主義是大家發財,講完了。”眾人目瞪口呆。關漢卿說:“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粒銅豌豆。”林彪可能讀過關漢卿這句話。他愛吃炒黃豆。他在不斷咀嚼中體驗戰爭的硬度。平型關一戰,正是林彪,改寫了日本陸軍不曾失敗的歷史。

  彭德懷親自指揮的“百團大戰”,對民族精神的升華影響深遠。這個戰役的命名,豪情滿懷,閃爍著英雄主義光芒。這是一個不因歲月流逝而褪色的極富有詩意的命名。當時參加戰斗的有105個團(次),左權在聽完匯報后脫口而出:“好!這是百團大戰,作戰科再仔細把數字查對一下。”這個響亮的名詞立即吸引了坐在一旁的彭德懷,他說:“不管是一百多少個團,干脆就把這次戰役叫做百團大戰好了。”1950年12月1日,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后,彭德懷親筆起草給38軍嘉獎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38軍萬歲!”稱一個軍“萬歲”,這在我軍歷史上,不,在世界軍事史上都是第一次。彭德懷的膽量和豪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自那以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21個國家軍隊交過手,未嘗敗績,抗日戰爭就是最精彩的序幕。

  (七)

  日本格言中有這樣一句話:“花中櫻為王,人中兵為貴。”櫻花,當其燦爛盛開之日,也是它凋謝零落之時﹔武士,當其命殞疆場之時,也是他最榮光之時。日本人認為這二者都是美的極致。我曾在冬天去過日本,那年大雪,但日本小學生們一律都穿短褲,裸露著凍得發紫的小腿。孩子們都在奔跑。大阪人在全世界走路速度最快,平均每秒走1.6米。日本諺語道:“快吃快拉是美德。”而中國人則總是勸人“慢走”,“你慢慢吃”。這種精神下培育出來的日本人是看輕生命的。世界公認西方最強悍的軍隊是德國國防軍,但在斯大林格勒,保盧斯元帥率領9萬名士兵集體投降。而日本軍人在絕境中通常都戰至最后一兵一卒,尸骸遍野,極少降服。

  甲午戰爭中,中國人“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李鴻章幕僚羅豐祿語)的情景令世界恥笑。抗日戰爭中,日本人對中國人的屠殺比上一場戰爭更為酷烈。它是循清朝滅亡明朝的舊路這麼做的。聽父輩說,在我的家鄉,日本人設哨卡,中國人經過時,日本兵伸到人胸口摸一摸,發現心嘭嘭亂跳的,牽到一邊,一刀砍掉。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殺得天地為之改色。南京大屠殺之前,中日雙方的戰斗還是勝負之戰﹔南京大屠殺之后,雙方已是生死之戰。日本軍閥驚訝地發現,僅僅過去40年,這個大陸種群已經變得有些陌生了。甲午戰爭中,中國人隻有兩種情景,一種是悲慘,另一種是非常非常悲慘。抗日戰爭中,這兩種情景改變了:一種是堅強,另一種是非常非常堅強。特別是共產黨員,內心極其強大。起初日本人並不在意,在打了一段交道后才引起重視。史料表明,日軍曾煞費苦心研究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比如,凡聽到別人說話就起立者,不是黨員就是干部﹔詢問出生年月,回答“公元某年”而不是“民國某年”者,多是黨員,並受過教育。日本人對共產黨越是了解,就越是敬重。日本武士有尊重偉大對手的傳統。日軍攻上狼牙山主峰,目睹了五位八路軍戰士跳下懸崖的壯舉,肅然起敬。日軍排成整齊的隊形,隨著一個軍曹的號令,向五壯士跳崖處恭恭敬敬鞠了三個躬。楊靖宇將軍生前和死后都受到日軍的極大敬畏。他陷入絕境后,日軍派叛徒向他勸降,他說:“老鄉,我們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這句話至今在天地間回響。它讓人觸到了信仰的力量。楊靖宇將軍犧牲后,日軍解剖了他的尸體,胃裡隻有草根和棉絮,沒有一點糧食,在場的日本人無不受到莫大震撼。日軍頭目岸谷隆一郎流了眼淚,長時間默默無語。史料載,這個屠殺中國人民的劊子手,“一天之內,蒼老了許多”。此后,岸谷隆一郎窮畢生精力研究中國抗日將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內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后自殺。他在遺囑中寫道:“天皇陛下發動這次侵華戰爭或許是不合適的。中國擁有楊靖宇這樣的鐵血軍人,一定不會亡。”

1937年9月,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戰士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資料圖片

  1937年9月,平型關伏擊戰中八路軍戰士與日軍展開肉搏戰。(資料圖片)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