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血性永遠是軍人的脊梁【2】

2015年07月16日14:08  來源:中國國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有血性,我們無懼任何挑舋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啟示錄之八

中國軍人抱定“我死國活,我活國死”的信念與決心投入反侵略戰爭——

以弱抗強,我以我血復河山

“沒有足夠的兵器,且拿我們的鮮血去/沒有熱情的安慰,且拿我們的熱血去/熱血,是我們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該用血來灌溉的……”

甲午一戰,日本嗜中國的血而自肥,但這並沒有填滿其溝壑般的欲望。強弱格局的轉換使日本一掃千百年來面對中國的心理劣勢。43年之后,日本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已不再將中國的武裝力量看在眼中,狂妄地制定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然后“征服世界”的計劃。日本嚴重低估了中國這頭睡獅醒來后爆發出的巨大力量,這力量足以導致它最終的毀滅。

日軍的野蠻凶悍舉世聞名,連其盟國德國都稱它為“正在開足馬力的野獸機器”。日軍的軍歌歌詞寫著:“沖上高山,讓尸體填滿溝壑﹔走向大海,讓浮尸漂滿海洋……”要對抗並最終戰勝這樣一支裝備精良、組織完善,凶悍程度為人類歷史上所罕見的殘暴之師,除了戰爭與犧牲,別無選擇。

“四萬萬人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近百年來在反侵略戰場上屢戰屢敗的中國軍人抱定“我死國活,我活國死”的決心,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民族存亡之戰爭”。在抗日救國的民族大義面前,國共兩黨、兩軍放下多年的恩怨,團結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奔赴抗戰前線。近代以來,中國軍人第一次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大義達到了高度的團結。愛國即抗日,抗日即愛國,成為中國一切武裝力量的共識。“上下同欲者勝”。以軍事團結為基礎,中國社會各階級也實現了空前的團結。

中國軍人的頑強抵抗打亂了敵人的侵略步伐。在國民黨正面戰場組織的大規模會戰中,中國軍人抱定必死決心以血肉之軀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機器。淞滬會戰期間,國民黨一個師接一個師源源不斷地投入到戰場,馮玉祥記載:“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樣,填進去就熔化了。”

殘暴的對手,殘酷的戰爭,都不能壓垮血性復歸的中國軍人。著名抗日愛國將領蔣光鼐誓言:“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抗日名將謝晉元激勵戰士:“洒最后一滴血,必向倭寇索取相當代價﹔余一槍一彈,亦必與敵周旋到底。”在“中國不會亡”的高亢歌聲中,侵略者“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宣告破產。武漢會戰中的田家鎮戰役,萬余名國民黨官兵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頑強堅守1個月,日軍戰報記載:“全部守軍頑強抵抗到最后,重疊相枕,力戰之狀,雖為敵人,睹其慘烈之狀也將為之感嘆。曾使翻譯勸其投降,應者絕無。”

敵后戰場“誓與敵人血戰到底”讓不可一世的侵略者“無能為力”。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始終站在反侵略戰爭的最前沿,成為抗日救亡的先鋒隊。這支在血與火的戰斗中成長起來的人民軍隊表現出驚人的戰斗力和戰斗意志,以“一寸河山一寸血”的犧牲精神,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為抗戰勝利做出巨大貢獻。

八年抗戰,八路軍、新四軍平均每斃傷一敵消耗30發子彈。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根據統計,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平均斃傷一名敵人需消耗子彈2000發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斃傷一名敵人平均需耗子彈5000發。奇跡創造的背后,是驚心動魄的生死搏殺。由於裝備落后火力弱,八路軍、新四軍在對敵作戰時百米之內才開槍,一旦交鋒便馬上抵近射擊、投手榴彈,然后以刺刀和大刀肉搏。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曾說,對付國民黨的軍隊,“以一個聯隊(團)足以擊潰一個師,擊潰雜牌軍一個師隻需一個大隊(營)”,但是“對付中共軍隊猶如切割根深蒂固的野草,費心盡力而又毫無成效,真正是無能為力。”他在晚年的回憶錄中講到八路軍時,用“作戰勇敢、內部團結”來概括。

正面戰場的英勇抵抗與敵后戰場血性搏殺密切配合,把日軍原計劃速戰速決的殲滅戰變成了戰略持久戰,形成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至此,侵略者的失敗已不可避免。

國際社會震動了。羅斯福高度評價:“中國軍隊對中國遭受野蠻侵略所進行的英勇抵抗,已經贏得美國和一切熱愛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斯大林盛贊:“中國在消滅日本帝國主義的事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這是不可一世侵略者的懊悔嗎?1940年10月12日,日本天皇面對中國人民的英勇抵抗無奈地承認:“支那的強硬出乎意料,對事變的預測完全是錯誤的。”

失落的民族自尊與血性回歸了。毛澤東同志充滿激情地宣稱:“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用生命標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

源自信仰的血性,能夠壓倒一切敵人

偉大的抗戰造就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也迎來了中國的新希望。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由衷地贏得了廣大人民的信賴和支持。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走向新生,帶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基礎。1944年來到延安的美軍觀察組預言,中國的未來將屬於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之所以能夠在極其困難情況下撐起民族抗戰的半壁江山,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中堅力量,並最終和全國各族人民一起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是因為它是一支新型的武裝力量。

“忠君報國”“當兵吃餉”是幾千年來將士從軍的初衷。封建社會“家天下”觀念在舊中國根深蒂固,舊時代的軍人無不帶有濃厚的“私家武裝”性質。狹隘的“國家”觀念造就了軍人社會地位的尷尬,也形成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社會風氣。這樣的軍隊,其血性指數和戰斗力的高低隻能依賴將士的個人特質。即使到了中華民國,蔣介石和各路軍閥仍然把軍隊作為獲取和鞏固個人地位的政治資本,消極保實力是造成正面戰場一再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隻有共產黨領導的來自人民、“為工農求解放”“緊緊和人民站在一起”的軍隊才真正實現了革命的自覺,激發出官兵最大限度的戰斗熱忱。正如毛澤東所說,“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因為有了為建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社會”這一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堅定信仰,才有了“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不論在任何艱難困苦的場合,隻要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要繼續戰斗下去”的鋼鐵意志。

八年抗戰八年淚,一寸河山一寸血。中國軍人在這場戰爭中的犧牲和代價,可謂悲壯慘烈。有人說,中國的抗戰是“慘勝”,但從侵略者的角度來看,正是中國的浴血抗戰使日本“征服中國”“稱霸世界”的野心遭到了“慘敗”。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洗清了近代以來中國軍人在戰場上屢戰屢敗所蒙受的恥辱,中國軍人沉淪喪失已久的血性,在“血復山河”中回歸並發揚光大。

抗戰勝利5年后,朝鮮戰爭爆發,英雄的志願軍將士讓對手懼怕的不是武器裝備,而是排山倒海、不怕犧牲的“謎一樣的東方精神”。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無法理解這樣的對手,認為志願軍官兵是“用烈性酒麻醉了的瘋子”,甚至懷疑“很可能是服用了一種特殊藥物”。毛澤東同志精辟指出:“美軍鋼多氣少,志願軍氣多鋼少。”這個“氣”就是堅定的信仰激發出的除了勝利一無所求、為了勝利一無所惜的革命軍人的血性。

從鴉片戰爭中零星的英雄個體,到甲午戰爭中涌現的英雄群像,從抗日戰爭中的數百萬軍人的慷慨赴死,再到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將士上下同心、英勇頑強、屢建奇功,中國軍人的血性實現了從被動激發到主動迸發的升華﹔從鴉片戰爭中愛國將領的“殺身成仁”,到甲午戰爭中將士的“捧生命以守國”,從抗日戰爭中“為國家民族的獨立流盡最后一滴血”,再到抗美援朝戰爭中“謎一樣的東方精神”,中國軍人的血性實現了從個人人格完善到國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升華。

勇於犧牲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用生命標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撐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梁!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劉玉倩(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