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記者重走泰緬死亡鐵路 懸崖絕壁訴說淒慘歷史【3】

2015年07月20日08:4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地獄之船”“地獄之火”與“地獄之聲”

為了實現佔領東南亞的目標,日軍最高司令部1939年計劃修建一條鐵路連接泰國和緬甸。控制緬甸不但可以切斷盟軍對中國的補給線,也可以從那裡掠奪大量礦產、木材等資源。實際上,日軍在設計規劃時就把戰俘作為修筑鐵路主力,盡管那時太平洋戰爭還沒有爆發。1942年3月底,日軍完成鐵路線的全部勘測。此時,日軍的海上補給線正面臨盟軍的不間斷轟炸,這讓他們進一步認識到修建鐵路的重要性。1942年6月,中途島之戰后形勢對日本更加不利,日軍最高司令部下達鐵路建設的命令,脅迫6萬多名盟軍戰俘和約30萬東南亞勞工抓緊開工。

鐵路線被分為三段,從泰緬兩側同時施工。在新加坡的戰俘和勞工通過火車被運至泰國:戰俘一般是30人被塞在一個8米長的貨運車廂,4天的路程沒有人能躺下睡覺,有時甚至40個小時吃不上一頓飯﹔勞工的待遇更慘,經常是七八十人擠在一個籠子似的車廂內,許多人還沒到達目的地已經咽氣。而在爪哇和馬來亞等地的戰俘和勞工,則是走水路到達泰國或緬甸,他們乘坐的狹小船艙被稱作“地獄之船”,裡面架滿隔板,每層之間高度不足1米,連腰都直不起來,而海上顛簸和盟軍誤炸,更讓許多人命喪大海。

電影《桂河大橋》中,一個經典場景被屢屢提及。被俘的英國軍人衣衫襤褸,卻吹著歡快的口哨《波基上校進行曲》,邁著整齊有力的正步走進俘虜營。大衛·裡恩想用這樣的畫面表現英國軍人的精神勝利法。然而,歷史的現實總是殘酷的:塔基蘭站至探卡賽站之間大約10分鐘的火車車程,是現在仍在使用的“死亡鐵路”最驚險的一段。這段鐵路仍然沿用當年戰俘搭建的木制高架橋,鐵軌依山勢鋪就,立於峭壁之上,一側是高山,另一側是懸崖,崖下則是渾濁的小桂河。可以想見,單憑原始工具的修建過程是何等淒厲而慘烈。

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深藏於峰巒疊嶂之間的“地獄之火通道”。這段由澳大利亞和英國戰俘修建的鐵路,雖然隻有600米長,卻是“死亡鐵路”修建過程中難度最大的一段。澳大利亞戰俘后裔在這段鐵路之上修建了一座“地獄之火通道”博物館。館中存放著大量老照片和音像資料。有一張照片讓《環球時報》記者久久難忘,瘦骨嶙峋的戰俘和勞工坐在擁擠的工棚裡,眼神裡透著絕望和無助。

正值雨季,從博物館拾級而下,台階濕滑難行,越走近“地獄之火”,越是感受到持續高溫和濕氣帶來的憋悶。不一會兒,山谷出現在記者的眼前,兩側的石壁筆直陡峭,石壁頂端是枝葉繁茂的參天大樹。這裡就是“地獄之火通道”,所謂的山谷是由盟軍戰俘用钎子和錘頭硬生生開鑿,再加上火藥爆破而成的,縱深分為8米和25米兩種。

為了趕工期,監工要求戰俘和勞工日夜工作,他們之間盡管語言不通,但有一個詞大家都明白,那就是被稱為“地獄之聲”的“speedo”。這個非英非日的詞匯,是監工用來督促勞工趕緊干活的命令用語,通常勞工們聽到這個詞時,身上已經挨了鞭抽棍打……夜幕降臨,戰俘借著火把和油燈繼續開山劈石,昏暗的光亮與人們的身影相互交錯,現場畫面仿佛人間煉獄,這就是“地獄之火”的由來。

現在,“地獄之火通道”隻留下一小段鐵軌和枕木供游人參觀,當年的鐵路遺跡已大多不存在,但是兩側高聳的石壁和一眼望不穿的熱帶叢林,仿佛在訴說著當年的腥風血雨。“地獄之火”兩邊的山壁上,插著一些澳大利亞和英國國旗,還粘貼著一些老照片,一些戰俘后裔來到這裡,寫下思念的話語,獻上鮮艷的花朵,告慰逝去的父母和祖輩。

耗時16個月建成的死亡鐵路,一時成為在緬日軍的重要補給線。1943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約22萬噸軍用物資通過這條鐵路運向緬甸。1944年,日軍與英國、印度軍隊交戰失利后,這條鐵路又成為日軍撤離傷員並最終撤出緬甸的生命線。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