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記者重走泰緬死亡鐵路 懸崖絕壁訴說淒慘歷史【4】

2015年07月20日08:4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每公裡路基下,掩埋著250個冤魂

和桂河大橋相比,“地獄之火通道”的游人少得多。人們三三兩兩,沉默地走在山間。在這裡,再多的話都是多余的。可以想象,當年的戰俘和勞工,忍受著蚊虫肆虐、疾病蔓延和無情體罰,約1.6萬盟軍戰俘和9萬東南亞勞工為修筑鐵路獻出性命,相當於每公裡路基下,掩埋著250個冤魂。

距桂河大橋幾公裡,坐落在北碧府中心地帶的戰爭公墓裡,埋葬著6982名在修建鐵路過程中死亡的盟軍戰俘,一排排墓碑無聲地控訴著日軍暴行。這些死亡的戰俘大多很年輕,小的隻有18歲,年長的也不過40多歲。在公墓的一角,來自英國的普賴斯夫婦認真地注視著一堵牆壁,久久沒有離去。這面牆上鐫刻著數百名連墓碑都沒有的士兵的名字。

與戰爭公墓一街之隔的兩層白色小樓,是“死亡鐵路”博物館和泰緬鐵路研究中心。澳大利亞人羅德·貝蒂是博物館的創始人和研究中心主管。貝蒂告訴《環球時報》記者,21年前,他接任北碧府戰爭公墓經理一職,“從那時起,我才了解到關於死亡鐵路的真實信息少之又少”。為了把鐵路的真實故事告訴那些遇難者家屬,曾經是一名土木工程師的貝蒂,獨自深入熱帶叢林之中,尋找有關鐵路的一切信息。

博物館建於2003年,裡面陳列的是貝蒂20多年來對“死亡鐵路”的研究成果。雖然博物館的每層樓不到200平方米,但史料之豐富令人驚嘆。博物館入口處放置著一個木頭橋樁,貝蒂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這是原景再現當年桂河大橋的橋樁結構,館中還陳列著當年的鐵軌道釘、修筑工具、枕木、鐵軌甚至墓碑,都是他從熱帶叢林中一點點搜集的,“我希望這些實物能讓人們直觀感受到當年修建鐵路有多麼艱難!”

一層的放映廳裡重復地播放著歷史資料和採訪畫面。走出放映廳,映入眼帘的第一塊展板,便是死亡戰俘和勞工的數據統計,一列列數據令人震驚。然而,與十萬余名戰俘和勞工的死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料顯示,日方當年參與修筑鐵路的1.5萬名軍人和監工中,戰后隻有130人得到審判,而且罪名大多是沒有對戰俘給予足夠的關心之類。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70周年,貝蒂認為博物館是傳遞歷史的最好載體。他說:“我不可能永遠在這裡,書也難以永久保留,但博物館可以一直開放,把我們要傳達的歷史信息傳遞給公眾,讓他們牢記歷史。”英國二戰老兵塞克在回憶錄中寫道:“經常有善意的人們來問我是否可以選擇原諒和忘記。原諒與否也許關乎宗教,但選擇忘記則是非常危險的。”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