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連官兵界碑前向黨旗宣誓。攝影:劉金鵬
人民網白色11月1日電 (閆嘉琪 羅文義)霧氣氤氳的群山中,一隊巡邏官兵跋山涉水抵達我國南疆507號界碑。官兵仔細檢查界碑有無被挪位,用白毛巾將界碑細細擦拭。隨后,全副武裝的巡邏官兵面向界碑發出鋼鐵一般的誓言:“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在任何情況下,不丟祖國一寸土地……”
這是記者採訪廣西軍區邊防某團十連官兵巡邏的一幕。
這支部隊駐守南疆邊陲,“尊干愛兵模范連”榮譽稱號,一次集體二等功、兩次集體三等功。
嚴守每一寸國土
十連駐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省和某國交界處,被當地人稱為“金三角”。17.1公裡長邊境線,18塊界碑,見証著十連對黨和國家的忠誠。
連隊營門右前方是長長的戰術坑道。“視與陣地共存亡!”“絕不浪費一顆子彈!”“誓死守衛四號陣地!”坑道內紅漆書寫的戰斗口號和不時出現的“貓耳洞”告訴我們:這裡曾經是血肉澆鑄的戰場。
和平年代,邊防就是實實在在的前線。守邊衛國,寸土不讓,是邊防官兵的本分。
“在家裡時,對國家的概念抽象朦朧﹔第一次面對界碑,才感到國家如此具體。她就在我腳下,就在我身后﹔她的和平安寧,就在我的責任裡。”十連士兵陳定徽如是說。
每個月8次巡邏界碑是十連雷打不動的重要任務,從不馬虎。巡邏路上,官兵們利用沿途地形,展開反偷襲、反恐等戰術演習,錘煉實戰本領。
雖然從連隊駐地就能看到部分界碑所在山頭,但要抵達界碑處,卻非易事。記者隨巡邏官兵一起巡邏時發現,乘車路段幾乎全是盤山小道,顛簸強烈,要抵達界碑還必須徒步攀爬很長的山路。山高壑深,各界碑間無路相通,17.1公裡長的邊境線實際巡邏時要走80多公裡。
南國多雨,山路濕滑,毒蛇螞蟥橫行,山體滑坡是常事,甚至還有戰爭遺留的地雷,巡邏路上經常險象環生。據連長楊家英介紹,巡邏路上,官兵們隨身必帶步槍、繩索、砍刀和刺刀和通訊工具,途中要用砍刀開辟道路,借助繩索跨壑攀崖。
“不到509,不算十連兵”。509號界碑,是連隊防區內最難巡的一座界碑,須翻4座高山,攀3處懸崖,淌兩條河流,一路還要斬荊棘、防蛇虫,連隊曾有兩隻軍犬在這段巡邏路上被螞蟥活活叮死。
十連駐地每月逢四、逢九都有集市,每年3月還有壯族傳統風流節,期間大量邊民過境,人員魚龍混雜。官兵身處一線,時刻面臨敵對勢力的滲透拉攏。
復雜環境中,十連緊抓官兵思想建設,堅定政治信仰,站穩政治立場,以清醒的頭腦,抵制誘惑,潔身自好,嚴守邊防軍人的本分。
2014年7月,連長楊家英帶隊巡邏時發現一伙盜伐分子,立即上前制止,其中一名男子從包裡拿出一沓現金,說:“兄弟行個方便,以后少不了你的好處。”楊家英毫不理會,及時通報當地森林公安分局,依法對盜伐分子進行處罰。
戍邊幾十年,連隊協助地方執法部門查獲走私案件26起,截堵盜伐分子25次,抵制金錢誘惑百余次,無一人觸碰紅線,無一人逾越規矩。駐地群眾稱贊:金錢撬不開國門一條縫!
絕不允許出現第三枚警示彈
1984年12 月20日,一支醫療隊到十連慰問巡診,對面的敵人乘著夜色滲透到連隊前沿,發射了3枚火箭彈,一枚在連隊廁所邊上爆炸,另外兩枚被連隊門口一叢鳳尾竹夾住尾翼,幸運躲過一次重大傷亡。
如今,兩枚火箭彈仍然卡在竹林中。連隊傳承著一句奪人心魄的誓言:這裡絕不允許出現第三枚警示彈!
在連隊訓練場,記者看到,格斗訓練中,官兵們手持砍刀、斧頭、鐵锨、鎬頭等各色“武器”兩兩對決。 “叮咣”“叮咣”的金屬撞擊聲提醒我們,官兵手中這些家伙式都是鋼鐵打造的真玩意兒,記者瞬間為戰士安全揪心。
2015年初,十連進行反暴恐訓練,戰士丁振練習捕俘刀“橫劈挑擊”招式,轉身時被鋒利的匕首劃到左臂,鮮血直流。沒過兩天,戰士詹鵬飛又因動作幅度過大,槍刺刮到身旁的戰友。
接連有人挂彩,一些官兵心生恐懼,提議練捕俘刀時用塑料刀代替,練刺殺操時把槍刺卸下來,避免危險。“假刀槍能練出真本事?當兵的連死都不怕,連這點困難都克服不了?” 連長楊家英發出連珠反問。闖過對真刀真槍的心理恐懼關,最終打造出 “猛、准、狠”的連隊名片。
戰場不容軍人等待有利條件,更不給倒下的軍人再生機會。不管處境如何被動,十連官兵從來都是逢敵亮劍,血性十足。
2012年6月,團裡組織單兵基礎訓練課目比武。十連從近200公裡外趕赴比武地點途中車輛拋錨,前不著村后不著店,又無通訊信號,時任連長唐俸果斷下令“徒步奔襲”。比武開始前1個小時,十連硬生生跑到了比武場,還當場回絕了團裡讓他們休整半天的好意:“戰場上敵人不會等我們休息好了再動手。”這次比武,十連隻拿了全團第三,卻贏得了比第一名還要響亮的掌聲。
邊關偏遠,但十連對戰備要求不減。連隊常態保持一個應急處突小組,24小時槍不離身,遇有特情迅即處置。近年來,上級不打招呼拉動連隊10余次,人裝出動率和速度次次全團第一。
隨著信息化戰爭的到來,連隊官兵眼睛緊盯未來戰場,對於現代邊防裝備投以極大熱情,苦心鑽研,孜孜以求。
2011年,總部在廣西軍區一個邊防團進行邊海防信息化裝備試點。十連官兵敏銳地意識到,邊防信息化管控是大勢所趨,誰主動適應,誰將搶佔先機。時任連長熊晶帶著連隊5名技術骨干,向剛列裝信息化裝備的兄弟單位學習訓練方法,借閱資料,無裝先訓。第二年,信息化裝備列裝十連,全連官兵神速普及使用技能,比同步列裝的連隊提前3個月形成戰斗力。
作風純淨若清泉
1984年,邊境炮火硝煙還未散去,連隊后勤補給被阻斷三個多月。文書王斐因為把僅有的一塊生姜切成絲,擺上了干部的餐桌,被老指導員劉神宇怒關3天禁閉。王斐從禁閉室出來時,指導員等在門外,說:“關你三天禁閉,就是要讓你明白,在咱們連隊,情況再特殊,誰也不能破壞干部不許搞特殊的規矩。”
一盤姜絲牽著連隊幾十年規矩如鐵、防腐拒變的硬作風。多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違反紀律受處分的人,沒有干過一次搞變通違紀的事。
2014年3月, 家庭環境優越的新戰士徐翔翔跟排長阮映崗套近乎連吃閉門羹。機靈的他讓家裡從外地給排長手機充了200元話費,想著這招隱秘難查,准備長期使用,一旦以后自己遇事兒不怕排長不關照。不料排長一番問詢思索后竟然找到了背后操縱者。他把小徐叫到一邊嚴肅批評,他說:“如果有人知道你給我交話費,以后你干得好,人家說這是話費起了作用,你這不是花錢惡心我,也糟踐自己嗎?”
去年5月,戰士張酬良參加教導隊學員選拔考核,射擊考核中,一發子彈,打在7環與8環的界線上,也打在了是非曲直的邊界上。報靶的戰士好意幫他給他報了8環,想助其達標。然而,小張仔細看過靶紙后,卻拒絕了戰友好意:“這明明就是7環嘛!”
當兵打仗,決不能糊弄。十連官兵對風氣的理解,簡單而實在:工作越務實,風氣越純潔﹔較真越嚴格,風氣越端正。
以政策規定為“底線”,大事小事按制度規矩辦,端平一碗水,不打擦邊球,讓紀律成為鐵面無私的利劍,防微杜漸,十連成功隔絕了社會不良習氣的侵蝕。
2013年,士官胡鵬飛在入黨積極分子考核中,五公裡越野考核差10秒沒過關。其父專程趕到連隊,提出按“一秒一萬”給連隊捐助10萬元,另給干部准備了豐厚禮品。指導員李風雷對他說:“想入黨憑實干,花錢入黨不僅過不了組織這道關,還會害了他”。
去年5月,楊家英剛任連長不久,兩名軍校同學前來看他,他在駐地小吃店請他們吃了頓飯。戰士小周以為連長是公款吃喝,他跑去找司務長了解,結果冤枉了連長。吃頓飯還被人盯著,這樣的事擱誰都不是滋味,沒想到楊連長坦然一笑:“這件事一說明連隊監督風氣好,二說明大家不想讓我犯錯誤,三說明相信我不會打擊報復。”
“對連隊敏感事務,與其握著拳頭讓官兵猜,不如攤開手掌讓官兵看。”連指導員李風雷如是說。
這些年,在戰士選改士官、選學技術、選拔骨干,入學考學等敏感問題上,連隊一律公開透明,從未殺出一匹“黑馬”。 連隊所有班長骨干都敢挺直腰杆拍胸脯:“我是選出來的。”
連隊門前有四棵百年鐵梨樹,官兵們為它們取名“鐵心樹”“鐵拳樹”“鐵紀樹”“鐵血樹”,寓意連隊在長期衛國戍邊實踐中形成的“鐵心跟黨走、鐵拳守邊關、鐵紀正作風、鐵血凝友情”連魂,時刻引導官兵自覺傳承。
真情壯舉感動將軍
這是一個連隊心口相傳了二十多年的故事:
1992年10月20日,時任十連副連長唐少華帶領幾名戰士在邊境巡邏時,戰士周大亮左小腿不幸被眼鏡蛇咬傷。唐副連麻利地拔出軍用匕首,在傷口上劃了兩刀,然后半跪在地上,俯下身子一口一口吸出帶毒的濃血。小周脫險了,唐副連長卻中了毒,嘴巴腫得像饅頭。
此事感動了時任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他指出:“十連干部平時沒有濃厚的愛兵思想,關鍵時刻絕對做不出為戰士吸蛇毒的壯舉。”
時過境遷,如今巡邏條件大大改善,已不需要干部舍身為戰士吸蛇毒,但生死相依的戰友情誼,始終在連隊官兵的血脈裡流淌。
2013年11月,戰士石劉席的父親不幸患了直腸癌,他回家照顧父親前,全連官兵自發捐款6300多元,還叮囑他:“碰到困難一定不要一個人扛,我們大家一起想辦法。”
原副指導員黃勝妻子臨產,急需送醫院,可連日暴雨導致公路塌方,車輛無法通行。戰士們自發砍竹子、借躺椅、扎繩子、搭頂棚,很快制成一頂轎子,冒著大雨輪流抬轎,走了20多公裡泥濘山路,將嫂子安全送到鄉衛生院。出院那天,戰士們又用轎子把嫂子接回連隊,還特意採來野花扎成“花轎”,表達對母子的祝福。
戰友同處一個戰壕,平時是血肉相聯的親人,戰時是生死相依的兄弟。十連傳承 “誠心互信、傾心互愛、虛心互學、熱心互助”的優良傳統,什麼時候都把全連戰友緊密聯系在一起。
戰士宋文從小是孤兒,把一起服役的戰友當親人。退伍后隻身在廣東中山打工的他碰到兩名上世紀90年代的十連老兵。兩名老兵象對待自己的弟弟一樣,湊錢資助他開了一家小飯店。兩年后,宋文不僅娶了媳婦,還回家蓋起兩層小樓。村裡老人感嘆他雖然過早失去父母,卻遇到肝膽相照的戰友。
十連防區內有壯、苗、布依等7個少數民族。過去那場戰爭中,各族群眾踴躍參戰支前,軍民結下血肉相連、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誼。連隊官兵視駐地為故鄉、視邊民為親人。
2012年9月的一個晚上,駐地小學李老師被眼鏡蛇咬傷,被送到連隊時已昏迷不醒。軍醫丁銀峰立即為他消毒清創、服用蛇藥,連夜輾轉4個多小時將他護送到百色右江醫院,及時挽救了李老師的生命。李老師逢人便說:“我這條命是解放軍幫我撿回來的。”
駐地孤寡老人韋老漢生活困難,官兵經常給他送糧送油,每年給他過生日,逢年過節還請他到連隊做客。今年3月老人去世,臨終前手裡還緊緊捏著與十連官兵的合影照。
官兵們的關愛也換來了邊民的愛戴和熱情相助。邊民在邊境線上發現可疑情況,都會第一時間向連隊報告,甚至鄰裡糾紛,都喜歡找連隊干部去評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