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元月,一條消息在某邊防團引起不小震動:在軍區“標兵連隊”評選中,十連榜上無名!
一個連隊評不上標兵單位,按說不是稀奇事,可這事攤在十連頭上,就有點不正常了。十連是軍區授稱單位,此前連續13年被兩級軍區評為“標兵連隊”,可這一次為啥落選了呢?
2012年,十連作為現代營房建設試點單位,對營區進行整體改造。改造主體工程承包給地方,連隊也積極開展軍工自建。官兵們開山鑿石、種草平地、裝車卸物,用壞了幾十根鋼钎,磨爛了幾百雙手套,既節省了建設經費,也加快了工程進度。然而,在年底軍事訓練考核中,十連成績卻落后於其它連隊。團裡推薦上報“標兵連隊”表彰對象時,決定不報十連。
消息傳來,連隊官兵既感到意外,更覺得委屈。論辛苦,這一年汗水不比任何一年流得少﹔論條件,這一年訓練時間被擠佔、訓練場地在整修。在這種情況下,訓練成績下滑就不推薦評先,冤不冤啊?
要說難受,莫過於兩位連隊主官,但他們不是委屈抱怨,而是反躬自省查原因、找教訓,在此基礎上,給官兵們上了一課。
“沒評上標兵連隊,從辛苦勞累來說,感到冤可以理解﹔從職能使命來說,一點也不冤!”課堂上,連長唐俸的話讓大家陷入了沉思。“軍隊是要打仗的。這行那行,打不了仗就是不行!訓練成績上不去,就算評了標兵連隊,別人心裡服氣嗎?我們心裡踏實嗎?”
接著,唐俸給大家分析,訓練時間被擠佔,可我們工作統籌到位了沒有?零散時間用好了沒有?訓練場地在整修,但我們替代辦法想夠了沒有?基礎訓練抓實了沒有?“歸根結底,還是當兵打仗的意識有所弱化,戰斗力標准沒有真正立起來!”
走出課堂,官兵們失落感轉化成了沉甸甸的責任感緊迫感。連隊黨支部痛定思痛,制定了一系列加強軍事訓練的措施。團裡也根據實際,減輕了連隊軍工自建的負擔。經過一年努力,連隊在軍事考核中再創佳績,重新捧回了“標兵連隊”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