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以來,敘利亞從戰亂到危機,一度成為中東乃至全球的熱點地區。伴隨著危機的爆發,英、法、德、美、俄、歐盟、西班牙等國家包括IS極端組織紛紛介入,各種矛盾接踵而至,復雜問題交織出現,暴力沖突時有發生,綜合較量正在全面展開。
一是政策迥異,各有打算
將近五年時間的戰亂使敘利亞國內半數以上的居民流離失所,難民人數劇增,形勢嚴重惡化,局面愈發不可收拾。面對這種情況,英國、美國、羅馬尼亞、愛爾蘭、歐盟及各申根國家等對待難民危機的態度迥然不同。基於各自的根本利益,有的國家態度積極但有附帶條件,也有的國家雖然同意接受但要求苛刻,還有的國家提出提供援助資金讓其他國家接受,再有的國家隻提議沒行動或是干脆不同意接受,更有國家自己不接受反而指責他國不積極等等。至此,由美歐一手建立的以自由、民主、人權為主題的跨大西洋“西方價值共同體”轟然坍塌,瞬間成為世人笑柄。
二是爭奪地區控制權和影響力
中東地區獨特的地緣環境和戰略位置歷來倍受大國垂涎。多年來,美歐在中東建有廣泛的軍事聯盟體系,2014年開始,以美國為首的反IS同盟對敘採取空襲行動不但收效甚微,反而局面難收,欲罷不能之際,俄羅斯果斷軍事介入,出師有名,一箭數雕。既充分呼應了國際社會打擊IS的迫切願望,又維護了巴沙爾的政權穩定,同時又以中東反恐正義力量重返中東,開始展開新一輪的戰略部署。此舉,打亂了美軍在中東的行動計劃,將從根本上改變美俄雙方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力量對比。
三是借“機”造勢,主動作為
面對洶涌而來的敘利亞危機,在美歐等國意見嚴重相左甚至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俄羅斯獨辟蹊徑,閃亮登場。一方面,指稱美國批評歐洲“殘忍”對待難民的做法“虛偽”,明確強調難民危機實質就是歐盟盲目跟從美國帶來的必然惡果﹔另一方面,積極倡議並牽頭構建由敘利亞、沙特阿拉伯、土耳其、約旦四國組成的反恐聯盟,共同打擊IS。如此順勢地將敘政府軍囊括在內,既使巴沙爾政權在西方國家眼中具備了合法性,同時又給自己獲取了在危機面前和中東地區處理事務的主動權。(作者單位:國防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