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強軍征途中的無言豐碑——追記總參某部研究員方平

2015年11月09日13:39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主人公小傳 方平,湖北黃岡人。41歲,1995年7月入伍,總參某部研究員。6次獲得軍隊級成果獎,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工作標兵,榮立個人三等功2次。

人民網北京11月9日電 淚水飛揚,掌聲陣陣。金秋時節,“學習方平精神,矢志強軍興軍”主題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2015年5月25日零時,總參某部研究員方平,因連續高負荷工作突發心臟病醫治無效,在北京犧牲。

一個年輕的生命,就此定格在41歲。

入伍20年,方平始終堅守在國防事業的尖端領域,奮戰在軍事科研的高難之巔。他用短暫而激蕩的一生矢志強軍實踐,至誠報國、至勇拼搏、至死沖鋒、至真為人,在平凡之中鑄就非凡事業,立起了信息技術戰線新一代革命軍人的好樣子。

走進方平的軍旅人生,你會強烈感受到,他就是一座無言的豐碑……

一個耀眼的數學天才,胸懷報國心、強軍志攜筆從戎,在國防事業的高難“冷板凳”領域,寂寞長跑,二十年痴心不改、矢志不移——

他用燃燒生命詮釋了對黨的絕對忠誠

通往營區辦公樓的路邊,成排的楊樹靜靜地立著,樹葉隨風輕輕擺動,沙沙的聲響仿佛在傾訴。柔和昏黃的燈光洒向路面,繪成一幅悠然寧靜的畫。只是,畫中的那個熟悉身影再也不會出現。

5月27日早6點,客車緩緩開動,前往八寶山殯儀館。數百名官兵聞訊,要去送別他們最親愛的戰友方平。

告別廳外,送行的隊伍蜿蜒幾十米,他們中有方平的親人、朋友,有將軍、士兵,還有兄弟單位的很多戰友,他們自發前來悼念,想再看他最后一眼,送他最后一程。

“創事業立功勛殫思極慮、愛同志念親友忠腸熱膽!”挽幛上短短的20個字,高度濃縮了方平20年的軍旅生涯,彰顯了這個平凡軍人的非凡所在。

方平所為之“殫思極慮20載”的,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的一塊重要陣地。

1995年,從小就被譽為“數學天才”的方平,以優異成績從武漢大學數學系試驗班畢業。當時市場經濟的大潮剛剛拉開帷幕,試驗班的高材生們被高新技術企業、証券公司和研究所等爭相搶聘,方平單憑考得的“軟件工程師”這一資格証書,就能獲得2000元以上的月薪,而那時部隊給的工資才400元。

但得知總參某部到武大招生,他的數學家夢和從軍報國夢不期而遇時,方平立馬趕到面試現場,沒有問福利待遇,上來就問:“我學的是數學,到你們那能用得上嗎?”

“能,隻要你好好干,一定能發揮大作用。”

“你們的工作難嗎?”方平興奮地追問。

“很難。”

“太好了,那正是我想要的!”方平當場簽下了協議,入伍參軍成為一名信息技術戰士。

2000年,方平被選派攻讀中科大碩士研究生。在那裡,他進一步接觸到前沿理論和先進技術,展現出過人的才華,經導師介紹,承擔了一些企業項目。多家知名企業看上了他的技術能力,向他開出了年薪50萬的優厚條件,方平有點動心了。一番思想斗爭后,方平發現根本舍不下這份事業,毅然回到了夢想起航的地方。

歷經考驗的信念,轉化為更加堅定的信仰。20年間,方平以一生隻做一件事的執著,忠貞堅守在信息技術某高難高“冷”領域。

有多難?方平的同事、研究員陸興國介紹說:“就好比爬山鍛煉與攀登珠峰的差別,不僅要挑戰身體和智慧的極限,有時甚至不知道那座山峰在哪裡。”

有多“冷”?單從研究的基礎和條件來看,如果說“熱”領域是一座大山,那麼該領域僅為一個小土坡。

站在小土坡上摘取科研巔峰的桂冠,其困難可想而知!

“我們做信息技術領域,就要趕超世界強國水平。”方平秉持著“不克最高難,愧稱國家隊”的強軍信念,以一流的標准要求自己和所帶領的團隊,不曾游離、不曾停步。這不僅意味著萬分艱難的求索,還意味著很難出成績,必須不問個人成敗,不計名利得失,將自己無條件地融入到事業之中。

2009年,方平就某課題與兄弟部隊作學術交流,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拱手相送。此后,課題被徹底攻克,兄弟部隊榮立集體一等功。

2011、2012年,單位兩次推薦方平參評正高職研究員,方平卻連連推讓:“研究員是很神聖的職位!我還不夠資格。”

作為方平的老師、戰友,研究員洪德盛對此深有感觸,“這份事業在他內心是有著怎樣一種聖潔的地位,以致於他不敢自詡什麼,哪怕是一個稱謂。為了這份事業,他可以放棄個人的發展,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性命。”

在一次政治教育交流會上,方平總結說:“做好信息技術工作,使命是核心,忠誠是靈魂,紀律是保証,犧牲是基礎。”

心無旁騖全力投入,22歲取得全軍一等成果獎,創造了“肩扛紅牌立戰功”的“方平傳奇”﹔奮力迸發全速沖鋒,贏得了一場又一場勝利,創造了“11個小時獲得1份大成果”的“方平速度”——

他用使命擔當鑄就強軍征程中的不朽豐碑

1995年8月,方平參加地方大學生入伍集訓。在他的行囊中,除了被褥和衣服,隻有幾本數學專業書和一本厚厚的《C語言大全》。

訓練之余,他抓緊一切時間學習鑽研,溫故數學公式、熟悉編程語法、思考實現算法、琢磨戰法實例。“站軍姿的時候想著解不出的題,軍訓完了,十幾道題也有了答案。”方平曾經回憶說。

同住過一個宿舍的戰友宋孝炎說,“每天晚上加班回來,不管有多晚,方平也要堅持看會書,有時候我半夜醒了發現他還沒睡。”

新訓結束,回到部隊,上班、下班,宿舍、辦公室,工作、學習,方平幾乎每天都處在“兩點一線”的節奏中。那條從住處到辦公室的小路,見証了他“帶著問題下班,帶著答案上班”的苦苦求索,也見証了一顆新星的快速升起。

1996年,部隊組織專業技能比賽。同批的戰友們在考場奮筆答題的時候,方平已“榮升”為閱卷老師。

這一年,方平所在課題組領受了一項“硬骨頭”任務——多家單位許多年都未能取得突破的課題。

面對第一場硬仗,方平沒有絲毫的退縮和畏懼。他憑借扎實的功底,透過紛繁復雜的課題迷局,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將破解課題的關鍵節點轉化為幾道數學模型,並開始了艱難的“証明和解答”。

那陣子,他把自己的所有心思都沉浸到了工作中,滿腦子都是模型和數據,一次一次地推演、驗証,一次一次的失敗,又一次一次的重頭再來……陷入僵持時,他干脆直接睡在辦公室。時值隆冬,夜裡實在是太冷了,他就扯塊蓋機器的布裹在身上。

2個月過去,方平心中的實驗數據日漸豐滿,結果一點一點變得清晰……一天晚上11點,他撥通了科長的電話,興奮地喊道:“成了!”

這是我軍某領域科研中的一次歷史性突破。捷報傳來,前來祝賀慰問的上級首長難掩激動之情,高聲評價,“這一戰,著實長了中國人的志氣!”

這個年輕的軍官一戰成名。

以此為發端,22歲獲得全軍一等成果獎,30歲晉升為副研究員,39歲晉升為研究員……方平用不到20年的時間,創造了令戰友驚嘆的“方平傳奇”。

“熟悉方平的人都知道,成就傳奇的,是他對勝利的痴迷和渴望。”戰友們如是評價。

2003年,組織安排方平前往剛剛成立的理論研究室工作。

當得知這次要攻研的是一個幾年都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的巨大難題時,方平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研究室的負責人陸興國將“打頭陣”的任務交給了方平。對於這項課題,方平明白,“打頭陣”就好比建樓打地基,若是自己的工作做不好,“樓”就有坍塌的危險。

他一遍又一遍地擬定各種可能的工作方案,窮盡各種復雜情況,細致地梳理出每一種處理方式……60天近1000小時高強度工作后,方平完成了交付自己的任務。

課題攻克,陸研究員擺了慶功宴,他端起第一杯酒,高聲說,“我們首先要敬的是方平同志!”

那一刻,方平腼腆地笑著說,“謝謝大家的信任,能為打贏這一仗盡份力,再苦再累也值了!”

一次,方平帶隊前往邊疆的一支部隊參加技術會診。

時值寒冬,他每天早上6點起床,一直工作到凌晨2點。深夜,在零下20度的戶外,方平和戰友們裹著大衣,在寒風中瑟縮著返回招待所的畫面,從側面印証了這次任務之緊迫、之重要。

12月31日晚,眼看著既定任務已經進入尾聲,但一個突如其來的情況宛如一道大山,橫亙在他們面前,成為決定這次會戰成敗的關鍵。

方平無法忘記,出發前“在年前完成戰斗”的命令。他撥通了千裡之外部隊領導電話,“截止到目前,課題攻關已完成大半,請首長放心!順便給戰友們拜年,祝大家元旦快樂!”

放下電話,方平說,“去辦公室!必須在新年到來前打贏這一仗!”就這樣,他和戰友們一起,伴著新年鐘聲,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最終如期復命。

2004年,方平受命擔任我軍某工作領域轉型拓展課題組的組長。在自己創造“方平傳奇”的地方拿起“指揮棒”,方平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這一次,他仍然選擇用勝利回應戰友的信任、事業的重托。

2011年11月的一天,一條戰令緊急下達。挂了電話,方平急匆匆地趕到了任務布置現場。

“這項任務事關重大!”上級機關的同志面色凝重……

任務已經明確,方平返回部隊,對戰友們說:“趕緊收集相關材料,要以最快的速度進入情況!”

15點,領受任務﹔18點,資料准備完畢﹔21點,材料“消化”完畢﹔24點,取得重要突破﹔凌晨2點,任務完成!

“隻用了11個小時便獲得一份大成果。方平的速度實在太快了!”回想起那天的情形,方平的同事們仍覺得不可思議。自此,“方平速度”刷新了由他創造的“方平傳奇”,成為方平能戰能勝的代名詞。

快,是能力所及,也是使命所定。干這一行20年,經歷過大大小小的任務無數,方平深知:在信息化戰場,要練就能打勝仗的本領,就必須拿出和電波比速度的意識,從某種程度上講,速度是在信息技術戰場的核心打贏要素!

在方平的帶領下,他所在的課題組創設出許多嶄新的技戰法,在我軍某領域開辟出一片全新戰場,2次實現該領域科研歷史性突破,7年內完成13項重大專項任務,有效提升了我軍在該領域的核心戰斗力。

一次次臨危受命、一次次化險為夷、一次次主動請纓、一次次凱旋而歸……方平用一場又一場的勝利,踐行著“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鏗鏘誓言。

瞄准克敵制勝的靶心,射出砥礪奮進的子彈,管理30余人組成的科研團隊,同時參與5個課題組的攻研任務,日均工作12小時以上……寧肯吃下6倍劑量的止痛藥,也不願離開鐘愛的崗位哪怕是1秒——

他以血性本色挺起新一代革命軍人山一樣的脊梁

樓道裡“噔噔噔”的腳步聲,是戰友們對方平最深刻的記憶之一。

每當有新的突破、新的思路,方平總是一路小跑與大家交流分享。

因工作任務繁重,他常年連軸作戰,加之課題高難,各項任務緊急,加班加點成為工作常態。方平總以“加班兩件寶,咖啡加濃茶﹔提速兩件寶,快步加小跑”來勉勵自己和團隊成員。日均工作12個小時以上,辦公室的燈經常通宵明亮,陪伴他度過一個又一個攻堅夜晚,解開一道又一道難題。

在長時期奮戰、高強度作戰中,方平患上了高血壓、痛風等慢性疾病。痛風嚴重時,他疼得腳尖不能著地,但他總是吃著6倍於常用劑量的止痛片,一瘸一拐地來到辦公室,翹著腳趾堅持工作。

今年春節后,一場關鍵技術聯合會戰緊急展開。這是一次融合發展、體系攻關的全新嘗試,一次輻射全局、開啟新局的集團作戰。

方平領命出征,擔任戰場副總指揮,同時兼任原課題組的工作。沉甸甸的擔子讓方平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他一秒都舍不得耽擱。

戰場初立,百業待興。方平就像個“大管家”,事無巨細地操心著,加班加點籌備戰場,不到兩天,試驗環境就搭建完畢、投入運行。與一線怎樣對接?節點如何把控?方平與各小組密集研討,積極對課題立項、技術路線提出意見建議,戰場聯合作戰總體方案很快出台,各項工作有條不紊迅速展開。

不久,某一線戰場突發險情,方平帶領“應急分隊”奔赴一線,運用新近研發的成果,一舉解決了難題。牛刀小試,一場勝利堅定了大家的信心,也讓他們更加看清了聯合戰場的特殊責任。

連軸的忙碌,方平的痛風又發作了,膝關節和腳踝、腳趾變得腫大。去辦公室,要上6層樓,就像是難以逾越的山峰,每邁出一步都是那麼的痛苦,方平足足歇了3次才艱難地來到辦公室。望著臉色蒼白的方平,大家心疼不已,方平輕聲勸慰說:“老毛病了,小病不用大養,沒事。”

2015年5月初,部隊專題組織部分專家療養,方平一再推辭。部隊領導非常關心方平的身體狀況,向他下達了強制休假的命令。療養歸來,方平就徑直到辦公室,向聯合戰場總指揮呂辰匯報“療養收獲”——一份近4000字的技術報告。原來,某領域工作形勢嚴峻,他根本沒有心思休養,一直在琢磨著相關問題。面對這個執著的“工作狂”,呂辰真不知是該批評還是表揚。他回應說:“邊休息邊工作效率還挺高。這次也休息夠了,正好大干一場!”

高強度的苦戰中,方平又時常左肩疼痛。“坐得太久了,頸椎肩膀難免‘鬧點脾氣’。”他沒多想,咬牙堅持著,疼得厲害了,就用桌角或把書卷起來頂住肩窩,吃幾片止痛藥。

在愛人多次勸說下,方平本計劃第二天去醫院檢查檢查“肩周炎”。但一個電話從戰場打過來:“明天出差,你能參加嗎?”得知是一次前沿技術交流,他不想錯過這樣的機會,滿口答應了下來。

22日一早,他們到達調研單位,欣喜地發現交流內容與研究課題相關度很高。方平興奮地問這問那,接連換了好幾個研發人員也沒將他的疑問徹底解答清楚。

疼!又是一陣疼痛!為了緩解胸悶,方平索性站起身來,拉著研發人員到戶外,冒著細雨邊走邊聊。整整一個小時,頭發衣服都打濕了也渾然不覺。原計劃半天的調研延長到了一天。交流單位的技術總監連連稱贊:“遇到了真正的高手!”

23日深夜,返程的路上,方平憔悴中透出一絲興奮,他一邊揉著肩膀,一邊對同行的呂辰說:“這次收獲很大,回去我抓緊整理一份調研報告。”

“肩膀還是疼?”呂辰看出了他的痛苦,“先去醫院看看,休息幾天再說,我周一還要出差,回來以后咱們再商量。”

“還是早點寫完心裡踏實,時間拖久了,細節容易忘。”方平拍了拍胸脯,“戰場這邊你放心吧,我盯著。”

回到北京,方平滿腦子都是調研報告和戰場技術交流會,去醫院檢查的事情,又一次被他擱在了腦后。

這一次,方平錯過了最后的治療機會……

與突發鼻咽癌的愛人相濡以沫、相扶相守,對家有困難的戰友熱情扶持、傾囊相授,為團隊傾心付出、甘當綠葉,一身戎裝下跳動著的,是一顆至真至善的心——

他做人如水像朴素的小花一樣悄然綻放

2015年5月26日,急救室裡,愛人將方平的雙腳緊摟在胸前,“你的腳怎麼這麼涼,讓我暖暖。”她喃喃自語,像是在給自己一絲希望。

方平的愛人不會忘記,16年前的隆冬,在那間簡陋的婚房裡,因為沒有暖氣,方平每天正是如此這般溫暖她的雙腳。

這是何其動人的一幕!

方平和愛人,就是戰友眼中“命中注定的伉儷”——同為武漢大學的高材生,先后分配到同一支部隊工作,一個是她眼中“久聞大名的才俊”,一個是他心裡“志同道合的伴侶”,雖然婚禮沒有慶典、沒有婚紗,甚至沒有一間像樣的婚房,但他們還是微笑著牽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這對並蒂芙蓉,在各自的崗位上競相綻放。2010年,兩人雙雙擔任課題負責人,當方平作為“技術總監”晝夜鏖戰時,愛人則在另一塊戰場帶頭攻研核心技術。那一年,在部隊年終總結表彰會上,他們挽著手一起戴上了大紅花……

如果不是那場病,也許日子就會這樣美滿地過下去。

2011年春,方平愛人被確診為鼻咽癌。

皮膚被灼傷,食管黏膜嚴重受損,味覺漸漸喪失,頭發大片脫落……連續的放療讓她痛不欲生,一度想放棄治療。

一向堅強的方平抱著她放聲大哭:“你走了,我怎麼辦!”愛人又鼓起了生的勇氣。

那段時間,方平每天早上5點就起床給愛人熬中藥,親自嘗一嘗燙不燙后,再一勺一勺地喂著她喝下去。

3年過去,在方平的悉心照料下,愛人的病情漸漸好轉,平穩地度過了癌症術后的易復發期。

生活的艱辛,並沒有讓方平泯滅愛的勇氣。相反,他選擇用更多的付出,去溫暖身邊的每一個人。

隆冬的一天,凌晨4點,北京電影博物館。長長的隊列裡,方平一邊搓揉著凍僵的雙手,一邊踮起腳尖張望售票窗口。為了給課題組同志買到熱門搶手的電影票,他已經在零下10多度的嚴寒中守候了整整2個小時,當他把電影票發到大家手上時,高興得像個孩子。

一張化驗單,讓助理研究員龍海濤的生活一下子跌進了谷底:母親被查出身患胃癌,必須立即做手術。家中同有罹患癌症的至親,方平得知這個消息后心如刀割,在他的倡議下,課題組內搞了一次募捐,為小龍籌措了一萬多元的手術費。

……

擔任課題組長10年,方平的組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他的溫暖卻從未有哪怕一度的降溫。

一次,經過近2年的艱苦鏖戰,課題組取得了一項重大成果。上級決定給課題申報全軍高等級成果獎,這是近年來該領域少有的一次獎勵。

方平將這一喜訊帶回課題組,辦公室裡一片沸騰。

就在大家沉浸在喜悅中時,方平敲開了課題總負責人辦公室的門。他決定趕在討論成果獎排名前,說出自己心中醞釀已久的一個想法。

“這個成果獎,我不能要。”方平堅定地說。

“按貢獻你肯定第一,再說你也多年沒有高等級獎項了,職稱評審的時候,怎麼辦?”

“這樣的機會,還是留給年輕同志吧,現在是他們發展的關鍵期,他們比我更需要這個獎。”方平微笑著掩門而去。

方平作出這樣的決定,課題總負責人並不吃驚。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讓功讓獎了,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這竟是他最后一次展現自己的高風亮節。

如今,已是物是人非。

看著方平愛人因為過度悲傷而日益瘦弱的身體,家人想讓她回老家修養一陣子。

聽到要自己離開,她的淚水劃過蒼白的臉龐,環視著眼前這個和方平一起搭建起來的家說:“這是方平最喜歡的小窩。我要一直留在這裡,完成他沒能完成的事。”(吳旭 陳春曉)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